一起来认识ldquo牛结节性皮肤病

白癜风专家挂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年11月18日,印度官方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通报,该国境内近期发生3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为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防止疫情传入,12月6日,海关总署、农村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印度牛结节性皮肤病传入我国的公告》(公告年第号)。这是一种什么病?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海关会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该病传入呢?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了解牛结节性皮肤病:

01

什么是牛结节性皮肤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

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发热,皮肤、粘膜出现结节、囊泡、水肿、痘性病变,伴有鼻炎、结膜炎、抑郁、厌食、消瘦症状,大量分泌唾液,产奶量下降,可引起公牛暂时或永久性不育,影响皮张加工与销售,甚至因继发性细菌感染而导致动物死亡,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通报疾病(OIE年须通报疾病名录),被OIE列为34种重要动物疾病之一。

02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特性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为结节性皮肤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

病毒经55°C、2小时或65°C、30分钟可灭活。皮肤结节保存在-80°C、10年,或受感染的组织液保存在4°C、6个月,其中病毒仍可恢复感染能力。

该病毒对酸碱敏感,在Ph值6.6—6.8、37°C温度条件下保持5天,病毒滴度不会显著降低。

对乙醚(20%)、氯仿、福尔马林(1%)、去污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敏感,石碳酸(2%15分钟)、次氯酸钠(2-3%)碘化合物(1:33)、卫可(2%)、季铵类化合物(0.5%)可使其灭活。

结节性皮肤病毒极其稳定,尤其在干的结痂中,常温下能够长期存活,在坏死的结节中,可存活33天以上甚至更久,在自然干燥的皮张中,至少可存活18天以上,在自然环境中能够长期保持繁殖活性,病毒对阳光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如被污染的动物排泄物中,可存活达数月之久。

0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

结节性皮肤病流行于非洲大部分国家或地区,自年,该病通过中东、东南欧州、巴尔干地区、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开始快速传播。

介于10—20%之间。

一般介于1—5%之间。

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具有极强的宿主针对性,主要感染牛和水牛。在埃塞俄比亚有研究证据表明,不同品种对结节性皮肤病的易感性差别较大,如霍尔斯坦·弗里斯牛(黑白花牛)、杂交牛品种的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地方瘤牛品种则较低。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人类无感染性。

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传播,但至今未确定具体的节肢动物,一般认为蚊子、咬蝇、雄虱在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传播中发挥着作用。考虑到不同地区节支媒介生物数量、采食特性的不同,其在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上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实验证明,接种皮肤结节或血液病料,可引起牛只感染。直接接触,在该病传播上的作用很小。患病公牛可通过精液排出病毒,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和确认由精液导致该病传播的病例。采食病牛唾液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引发传播也尚未有定论。报道有通过胎盘传播的情形。

皮肤结节、结痂、硬皮组织病毒含量相对较高,超过35天甚至更久,在这些组织中依然能分离到病毒。血液、唾液、眼鼻排泄物、精液都能分离到病毒。发生病毒血症后7到21天期间,可断断续续在血液中检测到病毒,含量比皮肤结节中略低。

04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

结节性皮肤病的症状,有的严重,有的不明显。不同血清型的毒力无明显差异。

患病牛只体温可达41℃以上。

产奶量显著下降。

抑郁、厌食、消瘦。

有鼻炎、结膜炎症状,大量分泌唾液。

体温开始升高后的48小时内,头颈、四肢、乳房、生殖器、会阴部位出现2-4厘米的皮肤结节,结节凸起坚实,呈圆形。结节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坏死、纤维化,并可持续数月。小的结节也可能会自动消退,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口腔、食道、气管、肺部粘膜出现囊泡、溃疡、变性。

四肢、腹部、胸部、阴囊、阴户部位可能发生水肿,致使动物不愿移动。

可导致公牛永久或暂时不育。

可导致孕母牛流产,或数月不发情。

严重感染牛只因消瘦、继发性肺炎、乳房炎、皮肤结节部位坏死创伤等,恢复极为缓慢。

严重的多病灶凸起真皮丘疹

气管粘膜,严重的多病灶坏死性气管炎:凸起斑块表面坏死且伴有出血

皮下肌块痘病变从皮下延伸至肌肉层

05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鉴别与诊断

严重的结节性皮肤病症状明显,温和型结节性皮肤病,易与一下疾病混淆:牛疱疹性乳头炎、牛丘疹性口炎、伪牛痘、蠕形螨病、贝诺虫病、牛瘟、牛皮下感染、荨麻疹、皮肤结核、盘尾丝虫病、昆虫和虱子叮咬等。

病原鉴定:PCR是成本相对便宜又快速的鉴定方法,皮肤结节、唾液、结痂、鼻排泄物、血液,皆适宜用于PCR检测样品。病毒分离耗时长,成本高,但能够确诊活的病毒存在。电镜可鉴定典型的痘病毒体,但不能够鉴定病毒的种属。

血清学实验:不能对山羊痘病毒属的三种病毒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结节性病毒加以区分。病毒中和实验,是目前检测山羊痘病毒属抗体的金牌实验。蛋白免疫印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但费用昂贵,难以操作。抗体酶联免疫反应,为新开发检测方法,目前山羊痘病毒属抗体检测商用试剂盒已投放市场。

06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控制

从欧洲、西亚等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情况看,成功控制和消除牛结节性皮肤病,依赖于对首发病例的尽早诊断和鉴定,以及后续迅速的大面积的免疫接种预防。采取扑杀所有患病及同群牛只的彻底根除措施,与仅扑杀患病牛只的措施,对消除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效果相似,并无显著差异。

无疫情国家:限制家养牛、水牛及相关产品进口;对流行国家或地区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易感动物,进行牛结节性皮肤病监测。

疫情流行国家:限制疫区牛只移动管控,淘汰临床染疫动物,加强免疫管理。仅仅限制患病动物移动,淘汰临床染疫动物,而不进行免疫预防,一般没有效果。OIE建议,对死亡动物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对污染场所进行清洗消毒。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媒介生物控制对防治本病的作用。

接种牛结节性皮肤病活弱毒苗,如“Neethling”。

接种绵羊痘、山羊痘活弱毒苗。

根据年号公告,海关已采取措施防止疫情传入我国:

1.禁止直接或间接从印度输入牛及其相关产品(源于牛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2.禁止寄递或携带来自印度的牛及其相关产品。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3.进境船舶、航空器、公路车辆和铁路列车等运输工具上,如发现有来自印度的牛及其相关产品,一律作封存处理,且在我国境内停留或者运行期间,未经海关许可,不得启封动用。其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做无害化处理,不得擅自抛弃。

4.对边防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印度的牛及其相关产品,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

5.凡违反上述规定者,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6.各海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有关规定,密切配合,做好检疫、防疫和监督工作。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供稿单位:济南海关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skin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器官)表面广泛性结节、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甚至引发死亡。

全球流行史

9年,LSD首次在非洲赞比亚出现,此后逐渐遍布非洲的多数国家。年,LSD首次从非洲传入埃及,年传至以色列,年以后在中东呈现地方性流行,年传至土耳其和伊拉克,年传至伊朗、沙特以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国家;年传入欧洲的希腊和俄罗斯,此后在欧洲继续蔓延,先后传入保加利亚、马其顿、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黑山等国家;年,首次传入孟加拉国和印度;年8月,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州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

病原学

LSDV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其与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在DNA序列上同源性达到97%以上。LSDV是双链D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非常稳定,很少发生遗传变异,基因组比较大;病毒抵抗力强,耐受外界条件影响,在结痂里至少存活3个月以上,在未清洁、遮光的牛舍内存活数月;对热敏感,紫外线可以杀死该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LSDV的牛。感染牛和发病牛的皮肤结节、唾液、精液等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 以吸血昆虫(蚊、蝇、蠓、虻、蜱)的机械传播为主,其次是直接接触传播或者医源性传播。

易感动物 可感染所有牛,黄牛、奶牛、水牛等易感,无年龄差异。在非洲发现长颈鹿、黑斑羚(非洲中南部)、阿拉伯剑羚、跳羚等其他动物也会感染该病,但是在小的反刍动物上,比如羊,未见有LSDV引发感染的报道。

诊断

潜伏期 《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其潜伏期为28天。在实验室条件下,潜伏期是4~14天不等,但是在野外条件下,自然感染动物的潜伏期可长达35天。发病率和死亡率 LSD发病率为5%~45%,与牛的饲养条件、牛品种关系非常大,死亡率一般低于10%。感染发病牛愈后最终会把病毒清除,没有病毒携带者情况。临床症状 病程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2种,其中急性型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肩胛下淋巴结或股前淋巴结肿大,体温升高到40.5℃以上,全身被结节覆盖,泌乳牛产奶量急剧下降,发热持续1~2周,流眼泪、流鼻涕,伴随病程深入,鼻腔分泌物会变成脓性、黏性。剖检变化 消化道和呼吸道表面有病灶,常见后遗症是肺炎。鉴别诊断(1)牛伪结节皮肤病:由牛疱疹病毒2型引起的,相对而言,牛伪结节皮肤病病灶更浅,病程相对较短,可以通过PCR鉴别诊断;(2)伪牛痘:病变只出现在乳房和乳头两个部位,PCR方法也可以鉴别诊断;(3)早期皮肤癣病变:该病损伤比较浅,没有溃疡;(4)蠕形螨:掀开病灶会发现螨虫;(5)牛丘疹性口炎(副痘病毒):根据发病部位进行鉴别,牛丘疹性口炎仅发生于口腔黏膜。实验室诊断抗体检测:采集全血分离血清用于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病原检测:采集皮肤结痂、口鼻拭子、抗凝血等用于病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qPCR、PCR等方法。病毒分离鉴定科采用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

预防与控制

养殖场(户)、兽医从业人员等都应高度重视该病防控工作,严格检疫监管,强化媒介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被动监测,持续开展宣传工作,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机构,并隔离、限制牛只移动,防止疫病传播扩散。

疫苗免疫是防控该病传播最主要措施。目前已经有商品化的弱毒疫苗,如Neethling毒株,可产生良好保护,但产生短期副反应。异源性疫苗(如山羊痘和绵羊痘疫苗)发生副反应报道较少。

信息来源:动卫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rn.com/pyby/133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