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猪渗出性表皮炎又称“油性皮脂漏”、“猪接触传染性脓疮病”及“油猪病”等,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哺乳仔猪或断乳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浅表脓皮炎。目前,本病在我国一些小型养猪场多发,应引起注意。
病原特性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常呈葡萄串状排列,但在脓汁、乳汁或液体培养基中则呈双球状或短链状(图1),有时易误认为链球菌。本菌可产生溶血毒素、致死毒素、皮肤坏死毒素、剥脱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等毒素,以及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和耐热核酸酶类、卵磷脂酶、磷酸酶、脂酶等多种酶类,使得其有较强的致病性,引起的病变较重。
图1猪渗出性皮炎不同排列方式的葡萄球菌
典型症状急性型多发生于乳猪和仔猪,病变首先出现于眼周耳鼻吻、唇,并可扩散到四肢、胸腹下部和肛门周围的无毛或少毛部,出现红斑和结痂,或角化层的灶状糜烂,继而出现淡黄色小水疱,并在被毛基部蓄积黄褐色渗出液,靠近毛囊口处发生环绕有充血带的小丘疹,病变通常在24~48小时变为全身化当水疱破裂后,其内的渗出液与皮屑、皮脂及污垢等混合。此时,病猪全身体表被覆特征性、厚层黄褐色油脂样恶臭渗出物当这些物质干燥后,则形成微棕色鳞片状结痂,其下面的皮肤显示鲜明的红斑有些患猪还呈现溃疡性口炎四肢发生严重的渗出性表皮炎时,常可累及蹄部,此时蹄底部溃疡形成亚急性型的病变常局限于鼻吻、耳、四肢及背部。受损皮肤显著增厚,形成灰褐色、形状不整的红斑和结痂当病变全身化时,有明显鳞屑脱落另外,本病也发生于架子猪或母猪(多见于乳房部),通常在耳壳及背部见有污秽不洁的渗出性黑褐色结痂病情较重、病变发展时,则形成红斑和溃疡当继发感染后,常形成脓皮病而使病情加重。
诊断要点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特点,结合疗效,一般可以确诊。但在流行初期,往往呈急性经过,无特征性症状,则需做细菌检查。对急性型应采取肾、脾为病料,对亚急性型在生前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对慢性型采取心内膜组织和病变关节的关节液,涂片后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也可进行免疫荧光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
防治措施据报道,葡萄球菌对龙胆紫、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本病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找出针对该菌的敏感药物进行治疗。也可先选用一些对本菌敏感的药物,边治疗边观察,及时进行调整。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是:对病损的局部应先进行外科处理。通常先用消毒过的刀剪清除掉损伤表面的异物、渗出的凝结物、坏死的组织或痂皮等,再用1%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彻底冲洗创面,尽量清除创面上存有的脓汁和细小的异物等。外科处理之后,再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通常是将这些抗生素制成膏剂进行涂布,如青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等,也可涂布龙胆紫。
葡萄球菌是一种环境常在菌,通过积极的预防能控制或减少本病的发生。首先,切断传播途径,对病猪要早发现、早隔离和及时治疗,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和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其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的抵抗力,防止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菌乘虚而入。据报道,用分离于发病猪场的菌株制成自家苗,对妊娠母猪进行产前免疫,可保护其所产仔猪免受感染。
注意事项临床上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猪疥癣病相区别。两病外观虽然都是以皮肤损害为特征,都能形成鳞屑和结痂等病变,但渗出性表皮炎病猪病变多呈全身化,同一窝小猪中严重程度不同,无瘙痒,死亡率较高。猪疥癣病最有诊断意义的是瘙痒,病猪到处擦痒,皮肤常出现小的丘疹和红斑,疥癣病的死亡率很低。
相关文章推荐非洲猪瘟诊疗图谱
猪炭疽诊疗图谱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诊疗图谱
猪水肿病诊疗图谱
仔猪白痢诊疗图谱
仔猪黄痢诊疗图谱
猪副伤寒诊疗图谱
猪巴氏杆菌病诊疗图谱
布鲁氏菌病诊疗图谱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疥螨病
猪丹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多图)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危害及其防治
附红细胞体病诊疗图谱
副猪嗜血杆菌病诊疗图谱
弓形虫病诊疗图谱
钩端螺旋体病
化脓性放线菌病诊断图谱
黄曲霉毒素中毒诊断图谱
棘球蚴病诊断图谱
口蹄疫诊断图谱
猪轮状病毒病诊断图谱
皮肤真菌病诊断图谱
破伤风诊断图谱
食盐中毒诊断图谱
水疱性口炎诊断图谱
细颈囊尾蚴病诊断图谱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诊断图谱
仔猪先天性震颤诊断图谱
猪鞭虫病诊断图谱
猪痘诊断图谱
猪肺虫病诊断图谱
猪副伤寒诊断图谱
猪痢疾诊断图谱
猪链球菌病诊断图谱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图谱
猪流行性感冒诊断图谱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清?赵廉《医门补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