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科大大只要打开后台消息,就会收到妈妈们想要了解三伏贴的消息。因为怕被人骂,科大大一直偷懒没写(悄悄说)......
然而!科大大上网吃瓜时,看到这么一个新闻:医院的三伏贴已经导致名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年龄最小的仅11个月!
看看这些孩子们的图片,科大大心疼的不要不要的。
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大批反对中医的网友,科大大还是希望家长们保持冷静!
三伏贴真的如新闻中这样危险吗?冬病夏治靠谱吗?
为了避免科普知识有失偏颇,写文章之前科大大不仅做了深入研究,还特意请教了中医和西医两方的权威医生。中西医结合,我们来做冷静理智的讨论。
如果有人不认真看文章就来骂我,对不起,我可是真的要回怼的。
三伏贴大揭秘!
科大大整理了一些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简单粗暴的来一波答疑!
三伏贴治病有理论依据吗?
有的。它是经过药物刺激穴位,通过经络来治疗疾病。贴上以后可让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药物通过表皮细胞间隙经过皮肤被身体吸收,进入到血液循环来发挥药效。
三伏贴里都是什么成分?为啥会导致宝宝受伤?
三伏贴的中药成份比较简单,不会对宝宝身体造成伤害。但其中有一味药物要注意,白芥子。
它分生白芥子和熟白芥子。生白芥子会使皮肤温热、发红、患者自觉疼痛,起泡、时间长可能会成脓疮,因此在皮肤过敏的患者要注意贴敷时间要短。
生白芥子在古代是作为发泡灸的药物,认为只有局部外用发泡、成疮,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使免疫应答反应启动,使患者免疫力提高。
三伏贴中生熟白芥子是按比例调配的,成人用生白芥子多,儿童熟白芥子比较多或者用全熟的白芥子。
导致宝宝受伤,一般从两方面考虑,三伏贴成分不对,专家怀疑里面有强刺激性物质。或者是使用方法不对。
直接否定三伏贴,是很片面的!
哪些宝宝不适用三伏贴?
三伏贴至少要2岁以上的宝宝才可以使用。新闻中却有很多不满2岁的孩子使用了三伏贴。
咳吐浓痰、黄痰、咳血、出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者。
宝宝各种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宝宝过敏体质,瘢痕体质。
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对敷贴药或者敷料过敏者。
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宝宝。
三伏贴到底能治哪些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里就指出了三伏贴的适用范围:
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辩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具体点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反复咳喘等。
看了这些内容是不是觉得,哎,三伏贴好像可以用啊!
讲良心话,隐患真不少!
要知道,事物要分两面看,如果三伏贴真的那么安全,也不会频频出现宝宝因此受伤的新闻。
而三伏贴的隐患,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
本身存在隐患
药物过敏:如果宝宝对药物过敏,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如果过敏现象严重,还会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
一般过敏会出现在第1次贴敷以后,也有可能第1次没出现,反而在贴了几次后出现。发生时间一般是贴上以后的数分钟到数小时,让你防不胜防。
还有的宝宝对三伏贴的胶布过敏,也会出现红疹瘙痒。
灼伤导致感染危机:这次新闻事件中有的宝宝贴敷的部位就出现了水疱,没有及时去除三伏贴,也没有及时处理水泡及灸疮。
想想水疱破了会是什么后果?严重的感染甚至化脓!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一般不会在第一次贴时出现,多发生在再次贴敷后,贴完的6-12小时后。
敷药部位出现红斑,逐渐增厚,不及时处理的话会形成大疱,然后糜烂渗出,而且伤口周围的皮肤还会奇痒无比。
小小总结:娃儿皮肤嫩,角质层薄,吸收药物比成人的速度快,量也更大,大面积皮肤用药可能会因为药物过量而中毒。
市场乱的很
三伏贴的火爆让很多商家看到利益,纷纷一拥而上,这就导致三伏贴市场乱象横生。还是那句话:三伏贴是好贴,就是商家不太正经。
要知道,前面科大大提到的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通知》里也规定了:
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
用药和穴位选择要由有丰富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
宝宝生病,要先去找医生诊治,医院的医生指导下使用三伏贴。所用的三伏贴,也一定是中医药管理局备案的三伏贴制剂。
小小总结:记住了,网购、母婴店、微商,统统不靠谱!
科大大叨叨叨
照例,科大大最后要说几句。
中医博大精深,现在也受到大力扶持,我们不必因为这次三伏贴事件而否定中医。
但是!三伏贴使用,家长千万千万千万要谨慎!
①小孩子皮肤屏障功能差,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没有成人健全,所以常生病再正常不过,作为家长,别慌。
②给孩子使用三伏贴时,严密观察孩子的耐受程度,当宝宝皮肤刺痛厉害,红肿,发疱时要马上去除。
孩子生病,医院,切不可以因为三伏贴耽误治疗。
医院——医院,医院,这说医院也不一定保险,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决不能冒险。
哪怕只有0.%的隐患,但让孩子碰上,就是%的危险!
为人父母,我们必须谨慎,再谨慎。
而作为医生,我们能做的是:有时治愈,常常安慰,总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