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病常发于16-30岁的男女青壮年与季节无关,在潮湿温暖的南方尤为多见容易在集体单位和家庭中引起流行特别在夜寐,身体温暖之际最为严重,通宵达旦,影响睡眠,痛苦非常疥虫时常侵犯皮肤较为薄弱与柔软部位因此皮损好于手指指缝、前臂屈侧、肘窝、腋下、乳房、下腹部、臀部、股部、阴部等处但头面部、掌跖除婴儿以外,大多数不被累及
本病的皮疹表现为丘疹、水疱、结节、疥虫隧道等丘疹呈淡红色,几乎每个患者都可见到,数目不定可疏散分布或密集成群水疱如粟粒至绿豆大结节损害往往在阴股部,特别是阴囊,阴茎等处尤为常见疥虫隧道是该病显著的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隧道惯发于指间、腕部屈侧或男性外生殖部位状为细小微微弯曲略呈“s”形,长约3-12毫米的灰色或浅黑色线纹开端复有薄痂,末处为小疱疱内可找到浅黄色虫点,此隧道乃疥虫钻入皮肤角层深部向前啮吃而成的其内有卵、幼虫、稚虫、成虫以及分泌物和虫粪隧道虽为特征性的皮损,但据报道成人患者也只7-13%可查到这可能由于部位较浅,易受搔抓,局部清洗而被破坏缘故除上述皮疹以外,病人因搔痒而常发生继发疹,如抓痕、血痂、脓疱,重者还可发生湿疹样改变或继发其他化脓性皮肤病,甚至肾炎,临床并发肾炎者,以儿童患者继发感染者居多,故对这些患者注意尿常规变化人们认为,隧道是疥虫寄生于皮肤的直接损害,其余各种皮损都是继发疹但也有人提出,隧道、丘疹、水疱、脓疱、结节等均为原发损害,其主要凭据是上述五种皮疹都可在角层内找到病原体疥虫
中西医对疥疮的观点和疾病名称皆有共识之处在我国,早在东汉(公元25~220年),王充《论衡,商虫篇》已明确指出本病与疥虫的关系但用疥疮作为病名是见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孟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的医典中,尔后,沿用至今然后,到隋(公元581~618年),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可以说是世界上首次对本病及其病原作了详尽的描述如该医书《疮病诸侯 疥侯》中云“疥者,有数种,有大疥、有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湿疥多生手足,乃至遍体……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挑得,状如水内小虫”可是,西方国家直到公元17世纪以后才由意大利药剂师,塞斯托尼(cestoni,d.公元1637~1781年)提出疥虫乃疥疮的病原体另外,在治疗上,中医也对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远在一千多年前,即晋代(公元265~420年),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已载叙用硫黄全身涂搽杀虫,并知晓采用苦参煎服籍以止痒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