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士检验师检验主管,你们要的知识点

医学检验沙龙学检验、来沙龙!

本文根据网友樊永萍提供素材

授权整理发布

感谢

樊永萍老师的细心整理

和对医学检验沙龙的信任

把这么好的知识点和大家分享

也欢迎大家奔走相告

(1-6章)

点击下图回顾

(7-12章)

点击下图回顾

(13-18章)

第十三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及染色:G+、圆形、葡萄串样排列,无鞭毛和芽胞,个别有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温度环境:35~37℃;pH7.4。菌落特征:普通琼脂平板24~48小时培养,形成直径2~3mm、圆形、凸起、

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色素、溶血环。3、生化反应:触酶阳性,据此可与链球菌区别。多数菌株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菌株甘露醇发酵阳性,耐热DNA酶阳性,凝固酶试验多为阳性,但有些凝固酶阴性的菌株也可致病。

触酶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甘露醇发酵试验

新生霉素敏感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表皮葡萄球菌

+

-

+

腐生葡萄球菌

+

-

-

4、抗原构造:(1)、SPA(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90以上的金葡菌作用:具有抗吞噬、促分裂、致变态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能非特异性结合IgG的Fc段,可用于快速诊断。(2)、多糖抗原:存在于细胞壁,具有型特异性。(3)、荚膜抗原:

5、抵抗力:所有无芽胞菌中抵抗力最强。

6、分类:

按色素及生化反应: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金黄色。

表皮葡萄球菌(条件致病):白色。

腐生葡萄球菌(非致病菌):柠檬色。按血浆凝固酶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7、耐药性检测:苯唑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MRS),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表葡菌(MRSE),耐万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的表皮葡萄球菌(VRSE)。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血浆凝固酶:是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分为:游离型(类似凝血酶原);结合型(类似纤维蛋白原受体)功能:凝固血浆,保护细菌;与脓肿局限及浓液粘稠有关。

2葡萄球菌溶血素: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溶血毒素,以α溶血素为主。

3.杀白细胞素:攻击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

4、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剥脱性皮炎。

6、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二)、所致疾病:

1、化脓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伤口感染等)、呼吸道感染、全身感染等。

2、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肠毒素):呕吐症状突出。

(2)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性肠炎,腹泻症状突出。

(3)皮肤烫伤样综合症(表皮剥脱毒素):多见于幼儿及免疫力低下。

(4)毒性休克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

临床上的致病性葡萄球菌以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表皮葡萄球菌可引起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静脉导管炎、血管移植物感染和人工关节感染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腐生葡萄球菌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三)分离培养:   血标本肉汤增菌35℃24h后或脓汁、尿道分泌物、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接种血琼脂平板。35℃18~24h,可见典型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粪便、呕吐物接种高盐卵黄或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经35℃18~24h培养,可形成细小菌落,48h后形成典型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①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②血平板上菌落为金黄色,有溶血现象。③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④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⑤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⑥新生霉素敏感。

第二节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及染色:G+、圆形、链状排列,无鞭毛和芽胞,个别有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5%CO2最好。温度环境:35~37℃;pH7.4~7.6。菌落特征:血清肉汤中,溶血性菌株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不溶血菌株均

匀浑浊生长。   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可形成灰白色、圆形、透明或半透明,似针尖大小、凸起,菌落周围可出现α-溶血或β-溶血,也可不出现溶血。3、生化反应:触酶阴性,可与葡萄球菌区别。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其他糖类的分解因菌株不同而异。

触酶试验

杆菌肽敏感试验

CAMP试验

胆汁七叶苷试验

奥普托欣试验

胆汁溶菌

马尿酸盐水解试验

A群链球菌

-

+

B群链球菌

-

+

+

D群链球菌

-

可生长

肺炎链球菌

-

敏感

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

-

-

4、抗原构造:(1)群特异性抗原:简称C抗原,有群特异性,是细壁的多糖成分,是链球菌血清群分类的依据。(2)型特异性抗原:简称表面抗原,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

(3)非特异性抗原:简称P抗原,无特异性,不能用作分类。(4)荚膜多糖抗原

5、抵抗力: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60℃加热30min即可杀灭。

6、分类:

(1)据溶血作用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

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通称草绿色链球菌,灰白色、针尖状菌落,在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溶血环)。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通称溶血性链球菌,灰白色小菌落,在菌落周围有2-4mm的透明溶血环(B溶血环).

丙型(γ)链球菌:通称不溶血性链球菌,灰白色小菌落,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环(γ溶血)。

(2)按细胞壁抗原(C抗原)分类:A、B、C、D……共18个群,对人致病的90%为A群。二、致病性:

(一)A族乙型链球菌:

致病因素:1)链球菌溶血素:据对氧的稳定性,分为SLO及SLS。

①SLO:耐热,免疫原性强,检测血清中的抗抗体可辅助诊断链菌引起的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

2)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A族链球菌的溶原菌株产生。引起猩红热。

3)透明质酸酶:又叫扩散因子。能分解结缔组织间的透明质酸。

4)链激酶(SK):又叫纤维蛋白溶酶。使血块溶解或阻止血浆凝……

5)链道酶(SD):又叫DNA酶。能分解脓液中具有高度黏性的DNA,使脓液稀薄。

6)脂磷壁酸LTA:具有与生物膜的高度亲和力,是定居的要素。

7)纤维粘连蛋白的受体(F蛋白)

8)M蛋白:抗吞噬,其Ag-Ab复合物可致变态反应。

所致疾病:1)化脓性炎症:

①局部化脓性炎症:由伤口侵入,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如疖、痈痈、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②全身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可沿淋巴管或血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菌血症等。

2)中毒性疾病:主要有猩红热,由致热外毒素引起。

3)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

(二)其他链球菌:

甲型溶链:多寄生于口咽、齿龈、消化道等处,常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变形链球菌:多寄生于口咽部,与齿菌斑形成致龋损有关。

B族链球菌:多寄生于女性泌尿生殖道、直肠等处,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肺炎、脑膜炎。

D族链球菌:(肠球菌属,。在革兰阳性球菌中是仅次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多寄生于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常引起尿路感染、腹部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

三、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脓汁、咽拭、痰、血、尿等标本。形态学检查:革兰染色阳性,圆形呈链状排列。

分离培养:血标本:肉汤培养基,分别置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增菌,然后接种于血平板,置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培养。   脓汁和咽拭标本:接种血平板并涂片染色镜检,见形态酷似链球菌,并革兰阳性。上述的培养物经35℃18~24h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和溶血情况。(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可产生α-溶血)

第三节肺炎链球菌

1.G+双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宽端相对,有荚膜。

2、血平板上菌落与甲型溶链相似,但48h后菌落可自溶呈脐状。血液、脑脊液经葡萄糖硫酸镁肉汤增菌后,可呈均匀混浊,而且有绿色荧光。脓汁或脑脊液沉渣接种于血琼脂,置5%~10%C02环境中,经35℃18~24h培养后观察菌落。

3、菊糖发酵+,胆汁或10%去氧胆酸盐溶菌+。

4、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

5、病后有较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主要是荚膜多糖抗体。

6、生化试验(鉴定)

触酶试验

动物试验

荚膜肿胀试验

奥普托欣试验

胆汁溶解

菊糖发酵试验

肺炎链球菌

-

敏感

+

敏感

+

+

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

耐药

-

-

第四节肠球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构卵圆形,成双或短链,无芽胞,无荚膜,部分有稀疏鞭毛。      肠球菌——生物学特性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温度环境:10~45℃。   菌落特征:血平板上主要表现为γ和α溶血(粪肠球菌的某些菌株在马血、兔血平板上出现β溶血环)。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生长。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标本采集:尿液、脓汁、胆汁、分泌物或血液。   形态学检查:革兰阳性,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卵圆形球菌,无芽胞,无荚膜。   分离培养:   血平板:γ和α溶血(粪肠球菌的某些菌株在马血、兔血平板上出现β溶血环)。   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可生长。三、分类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四、生化试验(鉴定)触酶阴性。胆汁七叶苷中可以生长。多数肠球菌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PYR)。   耐药试验:β-内酰胺类尤其是青霉素类(如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的敏感性。

五、致病性及临床意义肠球菌是肠道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肠球菌是革兰阳性菌中仅次于医院感染病原菌,其所致感染中最常见的为尿路感染,其次为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   可引起老年人及有严重基础病患者败血症。   可引起腹腔感染、胆管炎及心内膜炎,脑膜炎少见。   临床上分离率最高的是粪肠球菌,其次是屎肠球菌。

链球菌鉴定依据:

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①血平板上呈B溶血。②A群链球菌杆菌肽敏感。PYR试验阳性;③B群链球菌杆菌肽耐药,CAMP试验及马尿酸钠水解试验阳性。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①血平板上呈仪溶血。②杆菌肽敏感试验耐药、胆汁七叶苷试验、CAMP试验及6.5%NaCl生长试验均阴性。③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及及Optochin敏感试验均匀阴性。

3)肺炎链球菌①革兰阳性矛头状成双排列球菌,有荚膜。②光滑湿润扁平小菌落,草绿色溶血环,培养稍久呈脐窝状。③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及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

4)D群链球菌七叶苷试验阳性性,6.5%NaCl中可生长。

第四节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球菌:

1、形态与结构:肾形的G-双球菌,直径0.6~1.5μm,成对排列(双球菌),坦面相对。   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多存在于患者脑脊液的中性粒细胞内。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属苛养菌。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温度环境:35~37℃,pH7.4~7.6。   菌落特征:常用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或EPV琼脂,初次分离需置5%~10%C02环境中,35℃培养18~24h后可见圆形、灰褐色、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直径1~2mm的小菌落(露珠状)。

3、生化反应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只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其他糖。

4、抗原结构及分类,(1)荚膜多糖抗原:我国流行的菌株以A群为主,95%以上病例由它引起。(2)外膜蛋白抗原和脂多糖抗原:我国流行的是A群L型。

5、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极低。对干燥、寒冷、湿热、消毒剂均很敏感。

6、致病物质主要有荚膜、菌毛和内毒素,引起流脑。

7、我国广泛应用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预防流脑。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

8、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温、保湿并及时送检或床边接种。标本不宜放冰箱保存,接种时培养基要预温。

鉴定依据:①革兰阴性肾形成双排列球菌。②巧克力血平板菌落特征典型,普通培养基不生长(10%C02下24小时),盐水无自凝现象。③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触酶和氧化酶试验阳性。④血清学试验鉴定与分型。

二、淋球菌:(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体。)

1、形态及培养特性与脑膜炎球菌相似。

2、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试验阳性,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常借此与脑膜炎奈瑟菌相鉴别)、乳糖和蔗糖。

3、致病物质主要为菌毛、外膜蛋白和IgA1蛋白酶。

4、所致疾病:人类是唯一宿主和传染源。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毛巾、浴缸间接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引起下列疾病:

(1)泌尿生殖道炎症:单纯性淋病;(2)盆腔炎;(3)口咽部及肛门直肠淋病;(4)淋病性眼结膜炎:发生于新生儿经产道感染,眼部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

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新生儿用1%硝酸银滴眼,可预防新生儿淋病性眼结膜炎的发。

5、分离培养细菌培养仍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患者的唯一可靠方法。

采集的标本应及时接种在预温的巧克力平板或TM培养基上,置于5%-10%二氧化碳环境中,经35℃36-48小时后,取小而透明似水滴状、无色素易乳化菌落进一步鉴定。

鉴定依据:①革兰阴性肾形成双排列球菌。②巧克力血平板菌落特征典型,普通培养基不生长。③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麦芽糖。氧化酶、触酶和30%H试验阳性。④血清学试验鉴定与分型。

三、卡他布兰汉菌

1、形态:G-球形,直径0.6~1.0μm成对排列,类似脑膜炎奈瑟,无芽胞和鞭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环境:需氧。   温度环境:18~20℃。   菌落特征:普通培养基,菌落光滑,直径约1~3mm,不透明,灰白色,菌落易从培养基上刮下。

  卡他布兰汉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生化试验(鉴定)

触酶试验

氧化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DNA酶试验

+

+

+

+

  卡他布兰汉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健康人群的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可导致中耳炎、鼻窦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原体。

小结

球菌

革兰染色

形态排列

特殊结构

气体环境

温度

营养

培养基

菌落

触酶试验

抵抗力

葡萄球菌

G+

球形葡萄状

个别有荚膜

兼性厌氧

35~37℃

一般

血琼脂,高盐甘露醇琼脂

圆形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色素溶血环

+

最强

链球菌

G+

球形链状

个别有荚膜

兼性厌氧

35~37℃

较高

血琼脂

小圆形灰白色半透明凸起,α或β或不溶血

-

较弱

肠球菌

G+

卵圆形成双或短链

部分有鞭毛

兼性厌氧

10~45℃

血琼脂

圆形光滑灰白色,α-溶血

-

奈瑟菌

G-

肾形成对

有荚膜菌毛

专性需氧

35~37℃

血琼脂、巧克力琼脂

圆形光滑凸起半透明

+

卡他布兰汉菌

G-

球形成对

专性需氧

18~20℃

不高

血琼脂

光滑,不透明,灰白色

+

葡萄球菌

触酶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甘露醇发酵试验

新生霉素敏感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表皮葡萄球菌

+

-

+

腐生葡萄球菌

+

-

-

链球菌

触酶试验

杆菌肽敏感试验

CAMP试验

胆汁七叶苷试验

奥普托欣试验

胆汁溶菌

动物试验

荚膜肿胀试验

菊糖发酵试验

A群链球菌

-

+

B群链球菌

-

+

D群链球菌

-

可生长

肺炎链球菌

-

敏感

+

+

+

α-溶血性链球菌

-

耐药

-

-

奈瑟菌

糖类发酵试验

触酶试验

氧化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DNA酶试验

脑膜炎

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

+

-

淋病奈瑟菌

仅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

+

+

-

卡他布兰汉菌

+

+

+

+

第十四章肠道杆菌

肠杆菌科是一大群形态、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它们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数是人肠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

一、分类   根据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抗原性质以及核酸相关性进行分类。大多数属于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等。   导致院内感染: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多源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和摩根菌属等。二、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杆,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无鞭毛。均不形成芽胞,少数菌属(埃希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可形成荚膜。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落特征: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形成中等大小的菌落,湿润光滑。3、抗原:主要有O(菌体)、H(鞭毛)、表面抗原(Vi,K)、菌毛、ECA等抗原4、变异:   包括菌落S-R变异和鞭毛H-O变异。   表现为耐药性或生化反应性质的改变。5、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不耐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低温有耐受力,能耐胆盐。

三、微生物检验及鉴定1、标本采集2、形态学检查:革兰阴性杆菌。3、分离培养:将粪便或肛拭标本立即接种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或先增菌后再分离。克氏双糖铁琼脂(KIA)培养基:葡萄糖/乳糖发酵;产气;硫化氢试验。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3、生化反应:

糖类发酵试验

触酶试验

氧化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分解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

+

大部分-

+

①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及氧化酶试验与弧菌科和非发酵菌鉴别;②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分为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葡萄糖酸盐利用试验阳性和两者均为阴性反应三个类群;③选择生化反应进行属种鉴别;④用诊断血清做凝集反应。

第一节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为代表)

包括5个种,即大肠埃希菌、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和伤口埃希菌。临床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有菌毛、荚膜或微荚膜。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气体环境:兼性厌氧。 菌落特征:营养琼脂上呈圆形,凸起,边缘整齐,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直径2~3mm,少数菌株产生β-溶血环。伊红亚甲蓝琼脂上,由于发酵乳糖,菌落呈蓝紫色并有金属光泽。麦康凯和SS琼脂上,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在液体虫养基中,呈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 KIA:AA+-;MIU:++-;IMViC:++--。

4.抗原构造

(1)O抗原,(2)H抗原,(3)K抗原,

大肠埃希菌血清型用O:K:H来表示,字母后加数字,如O6:K15:H16。

5.抵抗力大肠埃希菌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界中能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min即死亡,耐低温;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胆盐、煌绿对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对链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等敏感,但也易产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

1.致病因素有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

(1)侵袭力:主要由K抗原和菌毛构成。K抗原有抗吞噬作用,菌毛有黏附作用。

(2)内毒素:为其细胞壁上的脂多糖(LPS),能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肠毒素:属于外毒素,有两种肠毒素。一种是不耐热肠毒素(LT),加热65℃30min即被破坏;另一种是耐热肠毒素(ST),lOO℃10-20min不被破坏。LT可使肠道细胞中cAMP异常增多,ST可使肠道细胞中cGMP异常增多,引起肠液大量分泌造成腹泻。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主要为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标本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2.肠道感染:细菌机理发病人群症状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样腹泻)。该菌能产生两种肠毒素,即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可引起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黏液脓血便)。该菌不产生肠毒素,主要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释放内毒素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该菌不产生肠毒素,主要是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其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导致严重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其中: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H7.该菌能产生类志贺样毒素,引起引起出血性肠炎。

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也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能引导集聚性粘附肠粘膜上皮细胞,阻止液体的吸收以幼儿为主慢性腹泻.

三、微生物学的检测法:

(一)细菌的分离鉴定

1、标本:肠道外感染:中段尿、血液、脓液、脑积液等;

肠道感染: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二)卫生学上的意义: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指数。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志贺氏菌属(以痢疾杆菌为代表)

志贺茵通称为痢疾杆菌,也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包括四个群:A群为痢疾志贺菌,B群为福氏志贺菌,c群为鲍氏志贺菌,D群为宋内志贺菌。在我国以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最多见。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杆菌,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某些菌株有菌毛。

2.培养特性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落特征:普通琼脂平板和SS培养基上培养18~24h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

KIA:KA--;MIU:---;IMViC:-+--。

4.抗原构造:只有O抗原无鞭毛(H)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O抗原分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两类。根据抗原构造可将志贺菌分为四个血清群,40余种血清型(包括亚型)。   加热℃、60min可破坏K抗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

2、、内毒素:使肠壁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的吸收;破坏肠黏膜,形成炎症、溃疡;使肠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3、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引起细菌性痢疾,人类较易感。

1.急性菌痢:发热、腹痛、粘液浓血便、里急后重等典型症状;

2.慢性菌痢:人-人传播,可引起暴发流行。常因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视为慢性菌痢。

3.中毒性菌痢:小儿多见。4.一般不入血,不引起败血症。

三、免疫性:以消化道黏膜表面的SIgA为主。病后免疫期短。

四、微生物学检测法:

(一)细菌的分离鉴定

标本采集:发病早期及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脓血便或黏液便)。形态学检查: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分离培养:同时接种强弱选择性不同的两个平板。强选择鉴别培养基可用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可用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

(二)鉴定:

①与EIEC的鉴别:志贺菌醋酸盐、葡萄糖铵利用和黏质酸盐产酸试验均为阴性。

②与伤寒沙门菌的鉴别: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而志贺菌均为阴性。

③与类志贺邻单胞茵鉴别:志贺菌动力和氧化酶试验为阴性,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阳性。

(三)快速诊断法:荧光菌球法;协同凝集试验。

五、防治原则:注意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第三节沙门氏菌属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引起肠热症的伤寒、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或败血症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猪霍乱沙门菌等。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革兰阴性杆菌,有周鞭毛,有菌毛,无荚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环境:兼性厌氧。   温度环境:35~37℃。   菌落特征: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半透明、s型菌落,可发生S-R变异。

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

KIA:KA++;MIU:+--;IMViC:-+-+。

糖类发酵试验

氧化酶试验

触酶试验

硫化氢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脲酶试验

吲哚试验

甲基红试验

V-P试验

枸橼酸盐试验

动力试验

不发酵乳糖,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

-

+

+

+

-

-

+

-

+

+

4、抗原:沙门菌属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

5.变异性(1)S-R变异:(2)H-O变异:(3)V-W变异:(4)相位变异: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其抗吞噬与O或Vi抗原有关。

2、内毒素:可激活补体,吸引白细胞,致局部炎症。

3、外毒素:个别可产肠毒素,类似大肠杆菌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1、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病程分三个阶段:初期(发病第一周):第一次菌血症极期(发病二、三周):第二次菌血症,症状典型;恢复期(发病第四周)

2、肠炎型(食物中毒):一般恢复快,多为集体中毒。

3、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症状严重。

4、慢性肠炎:多见于年老体弱者,类似菌痢。

三、免疫性:

病后有较牢固免疫力,主要为细胞免疫。

四、微生物学检测法:

一)、细菌的分离鉴定:

1、取标本:据病程不同可分别采血、骨髓、尿或粪便作标本。

2、分离鉴定:粪便S-S平板双糖铁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血液、骨髓肉汤增菌五管糖发酵;血清学鉴定

二)、血清学诊断(肥达氏反应):

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诊断伤寒: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

三)、带菌者的检测:

五、防治原则:

第四节其它肠道杆菌

一、变形杆菌属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呈多形性,呈球状或丝状。有周鞭毛,运动活泼,有周身菌毛,无荚膜和芽胞。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气体环境:兼性厌氧。温度环境:10~43℃。菌落特征:   营养琼脂或血琼脂平板:变形杆菌大多数呈迁徙扩散生长(苯酚、硼酸、胆盐可抑制)。含有胆盐的培养基:菌落扁平、圆形、半透明。肠道菌选择培养基:形成不发酵乳糖菌落。SS培养基:常形成黑色中心菌落。

3、抗原变形杆菌属细菌具O抗原及H抗原。外-斐(Weil-Felix)反应:普通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这就是用以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依据。

4.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KIA:KA++;MIU:+++;IMViC:++--;迅速分解尿素(2-4h),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阳性。

氧化酶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硫化氢试验

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脂酶试验

枸橼酸盐试验

鸟氨酸脱羧酶试验

吲哚试验

麦芽糖发酵试验

变形杆菌属

-

+

+

+

+

普通变形杆菌

-

+

+

奇异变形杆菌

+

-

-

产黏变形杆菌

-

-

+

普罗威登斯菌属

-

-

-

+

-

+

-

摩根菌属

-

-

-

+

-

-

+

5、临床意义

本菌属细菌中由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感染最为常见。主要弓主要引起泌尿系感染,发病率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医源性感染较多见。

病原体

所致疾病

普通变形杆菌

尿道、创伤、烧伤感染;食物中毒

奇异变形杆菌

尿道、创伤、烧伤感染;婴幼儿肠炎

产黏变形杆菌

无引起人类感染

普罗威登斯菌属

尿道、创伤与烧伤感染

摩根菌属

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二、克雷伯菌属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球杆菌,常单个、成。有较明显的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大、灰白色、黏液型菌落,用接种环触之可拉起长丝。

3.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乳糖产酸产气,KIA:AA+-;MIU:--+;IMViC:--++。

三、肠杆菌属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粗短杆菌,有周鞭毛,无芽胞,部分菌株有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较大的、灰白色或黄色的黏液状菌落;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形成发酵乳糖的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多数菌株分解葡萄糖、乳糖产酸产气;KIA:AA+-;MIU:+++;IMViC:--++。

4.临床意义

肠杆菌属是常见的环境菌群,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肠道,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常可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得到,能引起呼吸道、泌尿道及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坂崎肠杆菌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四、沙雷菌属

医院感染的重要菌属之一。临床标本中以黏质沙雷菌最常见。

黏质沙雷菌是最小的细菌,为革兰阴性小杆菌,有周鞭毛,除臭味沙雷菌有微荚膜外,其余菌种无荚膜,无芽胞。

黏质沙雷菌生化特性为:KIA:KA--;MIU:+--;IMViC:--++;赖氨酸、鸟氨酸、精氧酸:++-;DNA酶阳性。DNA酶阳性为本菌与其他相似菌鉴别的重要项目。

五、耶尔森茵属

1.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是甲类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俗称鼠疫杆菌。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在野生啮齿类动物间传播。

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球杆菌,两极浓染,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

在肉汤培养基中,开始为混浊生长,24小时后为沉淀生长,48h后形成菌膜,稍加摇动后菌膜呈钟乳石状下垂。

鼠疫耶尔森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大多数糖不分解;KIA:KA--;MIU:---;IMViC:-+--;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不液化明胶;当穿刺培养时,培养物表面呈膜状,细菌沿穿刺线呈纵树状生长。

2.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球杆菌,无芽胞,无荚膜,22-25℃培养有周鞭毛,呈翻滚螺旋状运动,35℃培养无动力。

兼性厌氧,耐低温,4℃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0-28℃。

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

六、爱德华菌属

革兰染色阴性,直杆状,有周身鞭毛。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血平板上可出现溶血环,在麦康凯或SS琼脂平板上形成乳糖不发酵的无色半透明的小菌落。迟钝爱德华菌典型生化反应:KIA:KA++;MIU:++-;IMvic:++--;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

七、枸橼酸杆菌属

革兰阴性杆菌,有周鞭毛,无芽胞,无荚膜。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MAC、EMB、SS琼脂平板上呈乳糖发酵红色菌落。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可产生H2S,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有黑心的菌落。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属的生化特性为:KIA:AA++;MIU:+--;IMViC:-+-+;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

第十五章弧菌属(Vibrio)

一、霍乱弧茵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菌,该病为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为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自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七次世界性大流行,前六次病原是古典生物型,第七次病原是埃尔托生物型。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型的G-菌。状,单端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有菌毛,有些菌株有英障-取患者米泔水样粪便做悬滴观察,可见该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做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鱼群状”排列。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可无盐生长。气体环境:兼性厌氧。菌落特征:耐碱不耐酸。pH8.5的碱性蛋白胨水:培养6~9h,增菌形成菌膜。碱性琼脂平板:较大圆形扁平、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似水滴状菌落。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因发酵蔗糖产形成较较大黄色菌落。亚碲酸钾琼脂平板:还原亚碲酸钾成金属碲,使菌落中心呈灰褐色。庆大霉素琼脂:形成的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3、抗原构造及分型:H抗原:特异性低;O抗原:特异性高,据O抗原可分为群,O-1群又分为3型。

4、抵抗力:耐碱不耐酸,对热、干燥、日光、酸、消毒剂很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鞭毛与菌毛:

2、粘液素酶:有毒力的菌株才有此酶。

3、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二)、所致疾病:霍乱。表现为剧烈吐泻、严重失水、微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代酸、肾功衰,最终休克死亡。

三、免疫性:病后有较牢固免疫力,认为SIgA是主要保护机制。

四、微生物学检测:

1、标本采集:以粪便(米泔水样便)为主,尽可能在用药之前采取。及时接种适宜培养基。常用的保存或运送培养基有碱性蛋白胨水、文-腊二氏保存液和卡-布运送培养基等。2、形态学检查:①动力观察:米泔水样粪便悬滴观察可见流星或穿梭状运动的细菌。②制动试验:加霍乱多价诊断血清后弧菌凝集,运动停止。③涂片染色:革兰染色,观察革兰染色阴性呈鱼群状排列的弧菌。·分离培养   增菌:碱性蛋白胨水。   弱选择培养基:碱性琼脂和碱性胆盐琼脂。   强选择培养基:庆大霉素琼脂、4号琼脂和TCBS琼脂等。

二、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引起食物中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G-多形性,两极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无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嗜盐性弧菌。气体环境:需氧。温度环境:pH为7.0~9.5,最适pH为7.7。菌落特征:35g/LNaCl琼脂平板: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形成稍隆起浑浊无黏性绿色菌落。羊血琼脂平板:形成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菌落,某些可形成α/β溶血。TCBS琼脂: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3、抗原:具O抗原、H抗原及K抗原,以O抗原定群,以O抗原、K抗原组合定型。4、抵抗力: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1、标本采集:患者的粪便、可疑食物、炊事用具的洗涤液等。2、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在70g/LNaCl培养基中生长,在g/L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40g/LNaCl蛋白胨水中,培养增菌。接种副溶血弧菌选择培养基,培养18~24h。菌落湿润、浑浊无黏性,呈绿色。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致病物质:黏附因子(主要为菌毛)、毒素(如耐热性溶血素)。   所致疾病为食物中毒及急性胃肠炎,常为被污染的海产品及盐腌制品所引起;此菌尚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一、弯曲菌属

(一)分类包括5个种和5个亚种。   致病:空肠弯曲菌是人类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

(二)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 G-细长、螺旋形或海鸥展翅状、S形的弯曲杆菌。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投镖式或螺旋状运动。一端单鞭毛多见于胎儿亚种,两端单鞭毛多见于空肠弯曲菌,无芽胞,无荚膜。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需加入血液、血清才能生长。   气体环境:微需氧;初次分离需在含5%O2、85%N2、10%CO2中生长,传代培养时能在10%C02环境中生长。   温度环境:空肠弯曲菌在43℃生长,25℃不生长。胎儿弯曲菌在25℃生长,43℃不生长。37℃都能生长。

  菌落特征:   选择培养基:Skirrow琼脂、ButzIer培养基和Campy-BAP培养基。   空肠弯曲菌初次分离时,经48h培养:扁平湿润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常沿接种线扩散生长的菌落,不溶血。圆形凸起半透明、针尖状、有光泽、单个细小菌落,不溶血。3、抗原   有菌体(O)抗原、热不稳定抗原和鞭毛(H)抗原。   根据O抗原可将空肠弯曲菌分为42个血清型。4、抵抗力   较弱,56℃5分钟被杀死。干燥环境中仅能存活3小时。

(二)生物检验及鉴定   标本采集:粪便、血液或脑脊液。   形态学检查:革兰阴性逗点状、S形或螺旋状小杆菌。悬滴法:投镖式或螺旋状运动。   分离培养:   粪便和肛拭子标本接种于Skirrow血琼脂平板和Campy-BAP平板。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接种布氏肉汤增菌后,转种弯曲菌分离培养基,置43℃、37℃,在微需氧环境下培养24~72h,观察菌落特征。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人类肠道感染和各种肠道外感染。   空肠弯曲菌: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   胎儿弯曲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二、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一端或两端可有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需加入血液、血清才能生长。   气体环境:微需氧。   温度环境:37℃能够生长,25℃不生长、42℃少数生长。   菌落特点:   选择性培养基和非选择性培养基35℃孵育3~4d,形成细小、针尖大小、半透明、不溶血的菌落。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1、标本采集:采集胃黏膜活检标本,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或20%葡萄糖运送液,4℃冰箱保存,不超过5h。2、形态学检查:革兰阴性,细长弯曲呈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3、快速诊断:直接镜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碳标记呼吸试验,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4、分离培养:5%O2、85%N2、10%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初次分离需3~4d,少数需7d;再次分离需2~3d。5、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

触酶试验

快速脲酶试验

+

+

+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鞭毛、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和空泡毒素。   与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相关。

第十七章厌氧性细菌

是一群专性厌氧的细菌。其中梭状芽胞菌所致的疾病多有特定的临床病型,与其外毒素有关;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多无特定的病型,常为局部炎症、脓疡及组织坏死,可累及全盛身各个部位,与其内毒素有关。

一、厌氧菌概述一大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G+有芽胞的梭菌:有芽胞,抵抗力强,广泛存在,可出芽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引起严重疾病。G+/G-无芽胞的球菌与杆菌:人体正常菌群,可存在于口腔、肠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致病性属条件致病性的内源性感染。二、分类   无芽胞厌氧菌有40多个菌属,多个菌种和亚种;而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包括个种。   据耐氧性分类   (1)专性厌氧菌:是指在降低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又分为极度厌氧菌(氧分压<0.5%,空气中暴露10min致死,如丁酸弧菌)和中度厌氧菌(氧分压为2%~8%,空气中暴露60~90min能生存,如大多数人类致病厌氧菌)。   (2)微需氧菌:能在含5%~10%CO2空气中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如弯曲菌属。   (3)耐氧菌:其耐氧程度刚好能在新鲜配制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一旦生长,暴露数小时仍不死亡,如第三梭菌、溶组织梭菌。

二、临床意义及感染1、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无芽胞厌氧菌大多数是人体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一般不在人群中传播。2、感染的危险因素:   组织缺氧缺血;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某些手术及创伤易发生厌氧菌感染;期应用某些抗菌药物深部需氧菌感染。

3、感染的临床指征:感染局部产生大量气体;多发生在黏膜附近;深部外伤后继发感染;分泌物有恶臭或为暗红色;   常见于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   镜检有细菌,常规培养阴性。

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重要原则:标本绝对不能被正常菌群所污染;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采集   多采用针筒抽取、穿刺等,应严格无菌操作,严禁接触空气。   厌氧培养最理想的检查材料是组织标本,因厌氧菌在组织中比在渗出物中更易生长。   送检   针筒运送:液体标本。   无菌小瓶运送:液体标本。   棉拭子运送:需使用特制运送培养基。   厌氧罐/厌氧袋运送:较大组织块或床边接种的培养皿等。   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在20~30min内处理完毕,最迟不超过2h。如不能及时接种,应室温保存。

2、分离与鉴定   直接镜检   根据形态和染色性,结合标本性状与气味,初步对标本中可能有的细菌作出估计。   分离培养   初代培养和次代培养两个阶段。初代培养的一般原则:(1)先将标本涂片染色直接镜检,指导培养基的选择;(2)尽量选用在厌氧菌中覆盖面宽的非选择性培养基;(3)最好多选1~2种覆盖面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4)尽量保证培养基新鲜;(5)要考虑到微需氧菌存在的可能。

3、厌氧培养法   (1)厌氧罐培养法   (2)气袋法   (3)气体喷射法   (4)厌氧手套箱培养法   (5)其他培养法4、厌氧状态的指示1.化学法:亚甲蓝和刃天青。无氧时均呈白色,有氧时亚甲蓝呈蓝色,刃天青呈粉红色。2.微生物法:专性需氧菌。

第一节破伤风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G+细长;呈鼓槌状。培养48h后,尤其芽胞形成后易转变为G-。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在菌体顶端,呈圆形。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专性厌氧菌。   菌落特征: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血平板:37℃48h形成扁平、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齐的菌落。四周

疏松似羽毛状,边缘呈锯齿状,易迁徙扩散,有轻度β溶血疱肉培养基:肉渣部分消化,微变黑。产生少量气体,有腐败性的恶臭。3、生化反应不活泼。

糖类发酵试验

H2S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吲哚试验

-

+

+

-

+

4、繁殖体抵抗力一般,但芽胞抵抗力特强。

二、致病性:

一)、致病条件: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二)、致病物质:

1、破伤风溶血素:能溶解RBC,但与致病性无关。

2、破伤风痉挛毒素:大质粒编码的神经毒素,易被肠道蛋白酶破坏。

组成:重链:与脊髓前角、脑干组织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

轻链: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使伸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致肌肉强直痉挛。

二)、所致疾病:破伤风。患者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肌肉强直痉挛等特有的症状。

三、免疫性:主要为抗毒素免疫,。但病后不易获得牢固免疫力。

四、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DPT三联疫苗或类毒素。

紧急预防:注射TAT,并同时注射类毒素。

治疗:注意早期、足量的原则。用TAT时应先做敏试

第二节其它芽胞梭菌

一、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粗大杆菌,无鞭毛;在机体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芽胞呈椭圆形,次极端。体内不形成芽胞,体外培养也很少形成芽胞,只有在无糖培养基上方可形成。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不严格厌氧菌。   温度环境:20~5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45℃。   菌落特征: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血平板,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   疱肉培养基:可分解肉渣中的糖类而产生大量气体。   牛乳培养基: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出现“汹涌发酵”现象。(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直接涂片镜检:在创口深部取材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及鉴定:可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血平板或疱肉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取培养物涂片镜检,利用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3)生化试验:

糖类发酵试验

H2S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卵磷脂酶试验

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

+

+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1、   致病物质:外毒素:α毒素为主,本质为卵磷脂酶。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DNA酶等。2、所致疾病:气性坏疽:组织坏死、水肿胀气、全身中毒。   食物中毒:某些A型菌株产生的肠毒素引起,可自愈。

二、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短粗;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   气体环境:严格厌氧。   菌落特征:可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平板上生长。血平板:β溶血。疱肉培养基: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3、抗原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梭菌可分为8个型,引起人类疾病的以A、B型最为常见。4、抵抗力   芽胞体抵抗力很强。肉毒毒素对酸的抵抗力比较强,可在胃液24h不被破坏,可被胃吸收。但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及鉴定   (3)生化试验:

糖类发酵试验

H2S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脂酶试验

吲哚试验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

+

+

+

-

  (4)肉毒毒素检测:可取培养滤液或悬液上清注射小鼠腹腔,观察动物出现的中毒症状。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1、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毒性强(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导致肌肉麻痹。2、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属单纯性毒性中毒,并非细菌感染。胃肠症状很少见,主要表现为某些部位的肌肉麻痹,重者可死于呼吸困难与衰竭。   婴儿肉毒病

第十八章 需氧/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第一节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G+杆菌,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故名棒状杆菌。·着色不匀,有异染颗粒。·无鞭毛、无荚膜、无芽胞。·需氧,营养要求较高。·能分解一些糖类,产酸不产气。·种类较多,有白喉棒状杆菌、假白喉棒状杆菌、干燥棒状杆菌、溃疡棒状杆菌等。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是白喉棒状杆菌,其他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致白喉的白喉棒状杆菌。

一、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   形态:G+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散在L、V、Y字形及不规则栅栏状。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无菌毛。亚甲蓝染色:深浅相间节段或着色较深的颗粒。Neisser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颗粒染成紫黑色。Albert染色:菌体呈蓝绿色,异染颗粒蓝黑色。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温度环境:35~37℃;pH7.2~7.8。   菌落特征: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形态不典型。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生长迅速,10~18h形成灰白色、湿润、S型菌落。异染颗粒明显。   亚碲酸钾血琼脂:菌落呈黑色。(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1·标本采集:若需培养,应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前用无菌长棉拭子,从可疑的伪膜边缘采集分泌物,或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黏膜上的分泌物。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标本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甘油盐水中保存。2·形态学检查:革兰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奈瑟法或阿培特法)。镜检如见革兰阳性形态典型的棒状杆菌,在细菌的一端或两端有浓染的颗粒,和菌体着色不均匀,称为异染颗粒。这是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学特征,对鉴别细菌有重要意义。

3·生化试验

糖类发酵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吲哚试验

尿素分解试验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半乳糖,不分解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

-

-

-

4、毒力试验:可作为鉴定致病菌株的重要依据。体外法有双向琼脂扩散法、SPA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体内法可用豚鼠作毒素中和试验。

·锡克实验(Schichtest):目的: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原理: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方法:试验侧皮内注射0.1ml白喉毒素;对照侧同法注射对照液:结果: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1·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抗原性强,毒性剧烈。本菌不侵入血流,但白喉外毒素可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2·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气管、支气管假膜:是白喉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炎、软腭麻痹:是白喉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芽胞杆菌属·G+大杆菌。·大多数菌种在有氧环境下形成芽胞。有动力。·非抗酸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绝大多数为腐生菌,许多菌种成为实验室等环境的污染菌。少数寄生于动物或昆虫并对人类及动物致病,其中炭疽杆菌是人畜共患的重要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能致食物中毒。

一、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两端齐平,呈竹节状。 组织内生长呈单个或短链,试管内可形成长链。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无鞭毛,机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   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形状椭圆,位于菌体中央,其直径小于菌体。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温度环境:37℃,pH7.0~7.4。   菌落特征:可用2%兔血清肉汤增菌。   (血)琼脂平板:形成灰白色、不透明、无光泽、边缘不整齐、大而扁平的粗糙型菌落,低倍镜下观察呈卷发状。轻微溶血。   碳酸氢钠琼脂平板:置5%CO2环境中37℃24h后,有毒株形成黏稠有光泽的黏液型(M型)菌落(有荚膜菌体);无毒株粗糙型菌落(R型)。3·抗原①菌体多糖抗原;②荚膜多肽抗原;③芽胞抗原;④炭疽毒素抗原。4·抵抗力   本菌芽胞体抵抗力很强,在干燥土壤或皮毛中常温下可存活数十年。一般对碘及氧化剂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1标本采集: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取材;各型炭疽均可采取血液。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并对用过的器具、检材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2·形态学检查:革兰染色和荚膜染色。镜检发现有荚膜的革兰阳性竹节状大杆菌。荚膜荧光抗体染色,链状或竹节状大杆菌周围有发荧光的荚膜者为阳性。3·分离培养:污染严重的标本可预先加热至65℃30min杀灭杂菌,或接种炭疽杆菌选择培养基-喷他脒(戊烷脒)血琼脂平板,菌落特征与血平板培养基的生长相似,但菌落较小。

4·生化试验

糖类发酵试验

硫化氢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吲哚试验

动力试验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不分解乳糖;产酸不产气

-

+

-

-

5·其他试验①串珠试验阳性②噬菌体裂解试验③重碳酸盐毒力试验菌落呈M型④青霉素抑制试验⑤植物凝集素试验⑥动物试验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1·致病物质:荚膜及炭疽毒素。2·所致疾病炭疽病:   炭疽芽胞杆菌经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侵入机体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类型有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病死率很高。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 蜡样芽胞杆菌·G+大杆菌;呈链状排列。·芽胞位于菌体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体。·能耐受℃30min。·营养要求不高,菌落较大,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故名蜡样杆菌。β-溶血。·可致食物中毒,有腹泻型与呕吐型之分。三、产单核李斯特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幼龄菌呈G+,陈旧培养物多转为G-,偶呈丝状呈V字形或成对排列。 有鞭毛、无芽胞,20℃有动力,37℃动力缓慢,一般不形成荚膜。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一般。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温度环境:能生长于4℃。

  菌落特征:   咽喉拭子、组织及粪便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置4℃冷增菌。   血标本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接种脑心浸液培养基,分别置10%CO℃培养24~48h及4℃培养增菌。   血琼脂平板:形成小而透明的S型菌落,周围有狭窄的β溶血环。   半固体培养基:25℃培养时显示有动力,倒伞形生长。2、抗原   根据菌体及鞭毛抗原的不同,可分4个血清型。3、抵抗力   耐碱不耐酸。对热较为敏感,加热50℃10分钟可死亡。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1·标本采集:根据感染部位不同而采取相应标本。如全身感染采取血液,局部采取分泌物或脓液,感染动物则用组织匀浆。2·形态学检查3·分离培养4·生化试验

糖类发酵试验

硫化氢试验

触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CAMP试验

吲哚试验

尿素水解试验

七叶苷水解试验

发酵多种糖类,不发酵甘露醇和木糖

-

+

-

+

-

-

+

(三)·致病物质:溶血素样外毒素;磷脂酶。·所致疾病   由带菌动物或人粪便污染动物制品,而经口感染。   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是本病的重要特点。宫内感染常可导致流产、死胎及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本菌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此外可引起脑膜炎。

四、阴道加特纳菌·多形性。·新鲜标本分离菌株G+,保存菌株G-。·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营养要求较高。在5%人血平板上,在3%~5%CO2、35℃培养48h,可形成针尖大小菌落,出现β溶血环。·引起非淋菌性阴道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形态结构及培养要求

菌落特征

鉴别要点

临床意义

白喉棒状杆菌

不规则栅栏状;异染颗粒。营养要求较高

吕氏血清斜面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亚碲酸钾血琼脂菌落黑色

不分解乳糖;产酸不产气。毒力试验

白喉外毒素致白喉;菌体不入血,可有毒血症

炭疽芽胞杆菌

竹节状,可成长链。最大G+致病杆菌;有荚膜

有毒株黏液型、无毒株粗糙型。低倍镜下卷发状

不分解乳糖;产酸不产气。串珠试验阳性;重碳酸盐毒力试验菌落M型

荚膜及炭疽毒素致炭疽病

产单核李斯特菌

幼龄菌G+,陈旧培养物G-;有鞭毛;20℃有动力。能生长于4℃

血琼脂小而透明S型菌落,狭窄β溶血环。半固体培养基25℃倒伞形生长

不发酵甘露醇和木糖触酶及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CAMP试验阳性

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传单

红斑丹毒丝菌

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要厌氧

血琼脂光滑型、粗糙型菌落

发酵葡萄糖、乳糖,产酸不产气

丹毒丝菌病

阴道加特纳菌

多形性;新鲜G+,菌株G-。营养要求较高

人血平板有针尖菌落,β溶血环

非淋菌性阴道炎

棒状杆菌属

芽胞杆菌属

李斯特菌属

丹毒丝菌属

加特纳菌属

形态

棒状

杆菌有芽胞

短杆、链或丝状

细杆或线状

杆菌、多形性

触酶

+

+

+

-

-

动力

-

+

+

-

-

对氧

需氧、兼性厌氧

需氧、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兼性厌氧

G+Cmol%

51~65

32~69

36~38

36~40

42~44

领导说了

您点个,小龙的工资涨五毛。

留个言涨1块

■■■■■

还没







































北京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rn.com/pyyy/106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