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7月10日消息(记者周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7月5号,广州市疾控中心通过 此后,广州市疾控中心对本次悬赏捕捉锥蝽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找锥蝽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地锥蝽是否携带有病原体锥虫。那么,美洲锥虫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病?又该如何防护?
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在广州俗称“木虱王”。年,在临近广州的顺德,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专家邓卓晖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它喜欢叮咬人的面部,若感染了克氏锥虫的锥蝽叮咬人类,叮咬时排出的粪便污染伤口或者粘膜,人类就会被感染。锥蝽就是这样传播美洲锥虫病的,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万至万人感染。“它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国家,因为它会引起心脏、消化道、外部神经系统的改变,病死率比较高,它是拉丁美洲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什么会引起 美洲锥虫病隐匿性非常强,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如没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由于这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专家邓卓晖主任医师认为,美洲锥虫病与艾滋病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病原体不同,艾滋病是病毒感染,美洲锥虫病是感染克氏锥虫,“一篇文章里面一个学者说是“新型艾滋病”,他原来的出发点是想引起大家对每周锥虫病的重视。但是把美洲锥虫病和艾滋病放在一起比较,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艾滋病是通过血液、输血、性传播、吸毒等途径,而这个病是寄生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咬、粪便传播的途径。”
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广州市疾控中心在 广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本次调查工作限定在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年7月31日。捕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可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盖容器装好,记好采集时间和地点,联系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专家同时提醒,平日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被锥蝽叮咬所导致的皮炎甚至强烈的过敏反应。
邓卓晖建议,居家最好安装纱门纱窗,晚上阳台的灯少开,“因为它夜间出来活动,它有趋光性,如果开灯容易把他吸引进来,另外一个是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特别是建筑物的墙面涂石灰涂料,或者可以在室内喷洒杀虫剂,第三个是外出野外活动个人要注意防护,穿长衣长裤加强保护。”
7月10日上午,广州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将向媒体公布寻找锥蝽的情况,记者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