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夏季气温炎热、潮湿,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衍迅速,人群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洪灾会造成哪些皮肤病的流行,居民又应如何防范呢?
1、怎样预防和治疗擦烂?
在发生洪涝灾害时,尤其是夏季高温潮湿,擦烂是常见的皮肤病。身体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疾病。为预防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如果擦烂已经出现,要使患部保持干燥,扑些无刺激性的粉剂,如痱子粉。也可在皱折处垫以纱布或柔软干净的布类,使两侧的皮肤分开。合并感染者应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制剂或抗真菌药物。
2、怎样预防和治疗“烂脚丫”?
在发生洪涝灾害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趾缝间浸渍发白、肿胀、破溃、糜烂,甚至皮肤剥离,伴有瘙痒,俗称为“烂脚丫”、“洪水脚”或“水泡脚”。感染严重时,还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抵抗力差的人会发展成败血症。
防治措施:
(1)下水救灾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
(2)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统靴。
(3)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还要防止吸血昆虫叮咬。
(4)外用药物。浅表性皮肤创伤可用红霉素软膏涂擦。感染严重时,应用抗菌药物。
3、怎样预防和治疗“湿疹”?
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中,同时双下肢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因此可在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可能会有渗出,严重的可在皮肤上出现水疱,甚至肿胀。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处理不当会出现继发性化脓感染。
预防:可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双小腿约半小时,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
治疗:一般用3%硼酸粉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外搽。皮损较多、症状重者可口服扑而敏等药物。对伴感染的湿疹则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积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4、怎样预防和治疗“脓包疮”?
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灾害时卫生条件较差,缺乏清洁洗浴用水,儿童未注意个人卫生等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很快疱内的液体逐渐变得浑浊,疱也变得松软,因重力的作用,呈瓶水样挂在皮肤上,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
治疗: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
预防:主要是注意卫生。
5、怎样预防和治疗“皮肤癣病”?
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温暖潮湿,因而是各种癣病的好发季节。如手足癣在灾区是非常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还有体癣和股癣等,此时都易发。如不及时治疗还可伴发细菌感染和其他皮肤病。
治疗:一般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涂或抗真菌外用药膏或药粉等。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素的癣药膏,应避免细菌感染。
6、怎样预防和治疗“烂裤裆”?
在发生洪涝灾害时,下身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下腹、股内侧、外生殖器、会阴及臀部等处皮肤会发胀松软,发白起皱,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疮,重者皮肤剥离、糜烂,甚至溃疡,伴有不同程度的痒、痛感,外阴也可有水肿,俗称为“烂裤裆”,与“烂脚丫”一起在医学上统称为浸渍性皮炎。
预防:尽可能脱离洪水浸泡。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上岸后应立即擦干下身,洗净扑粉,换上干净内裤。若发现下身皮肤有破溃,应暂时不要下水,条件允许应穿防水裤。
7、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皮炎”?
在发生洪涝灾害时,夏季气温炎热、潮湿,蚊虫滋生,容易引起昆虫性皮炎。此外,动物尸体、粪毒等也可导致接触性皮炎。应尽量少接触洪水,注意个人防护,下水应穿戴防护用具。如若发病,应及时就医,避免搔抓,可外用炉甘松洗剂,口服抗过敏药物。
为了预防和减少洪灾后皮肤病,遇灾群众尽量不要接触洪水。
改善饮食结构。少吃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和杂粮,加服维生素B2或复合维生素B,及时补充营养素、维生素。
如有身体不适,医院就诊。
来源:县疾控中心、网络整理
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北京治白癜风的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