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皮肤科接诊的蚊虫叮咬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反映并没有发现虫子,但孩子被叮咬的满身包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没发现就不存在,而是因为这些虫子过于细小,很难察觉,留给我们的线索就只有包包。那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的包包时,妈妈们认为会是哪种虫子叮咬的呢?
1.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包包
A.蠓虫B.跳蚤C.臭虫D.螨虫
2.成串的包包出现在小腿,且容易起水疱
A.蠓虫B.跳蚤C.臭虫D.螨虫
图源
怡禾健康(本图片感谢用户授权)
3.夜间,腰部、臀部、背部等身体较隐蔽的部位出现瘙痒性包包,呈串排列
A.蠓虫B.跳蚤C.臭虫D.螨虫
图源:uptodate
4.包包数量多,脖子、躯干等部位多见,其次是上肢
A.蠓虫B.跳蚤C.臭虫D.螨虫
其实,单纯通过叮咬后包包的形态判断蚊虫类型是不可靠的,往往需要结合皮损的部位、范围、数量去综合考虑。
另外,孩子被叮咬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也对区分是何种虫子叮咬也有提示作用,可以帮助消除病因,解决后患。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对孩子皮肤造成威胁的细小虫子都有哪些。
图源
pixabay
1
蠓虫无影
蠓虫也就是“墨蚊”,是一种黑色或褐色的小飞虫,体长短于3mm。因为非常细小,常不容易被察觉,在国外又被称为“无影虫”。
蠓虫数量多、活动范围很广,甚至可以自由出入普通蚊帐、野营帐篷。如果在未察觉蚊子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蚊子包”,多是因蠓虫叮咬所致,而非真被蚊子咬了。
蠓虫叮咬的“欺生”性强,初次叮咬,往往皮疹重,瘙痒也重。而随着生活时间的延长,人体会逐渐耐受、皮损会越来越轻微,甚至无反应。故蠓虫叮咬可能是生活中“水土不服”性小疙瘩的始作俑者。
很多时候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没有再被叮咬,第二天仍有新的皮损发生?
这是因为蚊虫叮咬发生的第一批皮损为速发性风团,在被咬后迅速发生,半个小时内就可达到高峰,通常数小时内可消退。
而另一批迟发性皮疹由迟发型过敏反应导致,其发生的时间则会相对较晚,蠓虫叮咬后迟发性皮疹多在叮咬的12-24小时后才发生,故可在第二天看到有新皮损的发生。
这样的现象在各种蚊虫叮咬中都可能出现,但在蠓虫叮咬后可能会显得更突出。
图源
pixabay
2
跳蚤寄生
跳蚤是一种动物寄生虫,如果家里有养猫、狗、鸡、鸟等动物或者宠物清洁做的不到位时,就要当心跳蚤的存在了。
另外,有些空了很长时间的房子,如果未进行彻底的清扫、杀虫,也会有大量跳蚤。
很多家长就会有疑问了,既然跳蚤依附于动物生活,这些长期没有人与动物的活动地方,哪里来的跳蚤?
事实上,这些地方的确没有跳蚤,但有跳蚤的虫卵;这些虫卵在人和动物离开后可长期休眠,而当再次感受到震动时(意味着宿主回归),可快速孵化。
跳蚤不会飞,跳跃高度多在20cm以内。因此,跳蚤叮咬的包包主要集中在下肢,尤其小腿,腰腹以上较少起皮疹。
跳蚤个体较大,叮咬吸血时间较长,甚至长达2-3分钟。因此,如有警惕,可发现虫体,作为确诊依据。
跳蚤叮咬的包包也常有一定提示性:
中央常有针头大小紫红色叮咬痕迹;
炎症反应较重,很容易快速发生水疱;
多呈线状或成群排列,伴有明显抓痕、血痂。
图源
uptodate
3
“床虱”——臭虫
臭虫虽然也长着翅膀,但已经完全退化,不能飞,不能跳,只能缓慢爬行。
臭虫一般白天躲藏在家具、地板、床板或被褥褶皱处,夜间出来叮咬吸血,所以又被称为“床虱”。
如果在腰部、臀部、背部等身体较隐蔽的部位,夜间突然出现瘙痒性的、水肿性红斑、风团,高度怀疑臭虫叮咬。
臭虫叮咬形成的皮损也多呈串排列,单个臭虫叮咬形成的皮损常为“三个一串”(被戏称臭虫的早、中、晚三餐),有一定提示性。
此外,臭虫叮咬往往发生在卫生环境较差的居住环境中,如果考虑臭虫叮咬,仔细寻找可发现臭虫,帮助确诊。
图源:uptodate
4
螨虫皮炎
螨虫有很多种类,多数形态微小,肉眼不能看见或刚刚能看见,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粉螨、蒲螨、疥螨、蠕螨、恙螨、尘螨等。
生活中,稻草加工的床上用品、存放食物(面粉、奶粉、白糖、草药)或者杂货的仓库、杂草堆、谷物堆是出现螨虫的常见场所。
螨虫叮咬后可引起螨虫皮炎,但事实上只要接触螨虫的分泌物或者蜕皮即可引起皮炎,因此通常不诊断螨虫叮咬,而诊断螨虫皮炎,主要包括蒲螨和粉螨引起的皮炎。
螨虫皮炎皮疹常数量众多,瘙痒难忍,皮损多集中在身体接触部位,以颈部、躯干多见,其次是上肢,面部及下肢较少见。
如用透明胶带粘贴皮疹,可获取螨虫标本来鉴定螨虫类型,同样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发生螨虫叮咬的场所。
图源:uptodate
医学校对:
皮肤科倪春雅医生
罗翔
医院,从业9年。擅长儿童安全用药管理、婴幼儿皮肤日常护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