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高达30%。那么,临床中与过敏密切相关的常见病有哪些?专家列出的名单主要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腹泻。这4种疾病都与过敏息息相关。
“筛查过敏原对于从源头防治儿童过敏性疾病大有裨益,因此过敏原检查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专家介绍,根据侵入途径,过敏原可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等几大类。很多过敏患儿的父母仅凭经验,主观猜测是哪种过敏原导致患儿过敏,这种自行评估的效果差强人意,容易导致漏查过敏原,耽误医治时机,对患病儿童有害无益。而客观诊断可帮助医生遣方用药,也能帮助患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规避“危险物”,以免反复经历过敏困扰。
临床中的过敏原检查总体上包括食物和接触物两项结果。专家解释,饮食过敏常被称为食物不耐受,这类疾病病情隐匿难以自查,食物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容易致使各系统疾病迁延不愈。对于患有食物不耐受的儿童,要对日常饮食进行3~6个月的调整,相关指标一般可达到正常水平。忌食不耐受食物3~6个月后,再次进行食物不耐受复查,如果原有过敏阳性食物转为阴性,则可以慢慢尝试将这些食物重新纳入日常饮食中,但不同食物的重新纳入时间至少需要间隔1周左右。对于易过敏的孩子,建议每半年复查1次过敏原,根据过敏原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地预防过敏。
另外,食物过敏原的检测结果通常分为阴性、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一般情况下,显示过敏阴性的食物可正常食用;轻度过敏性食物应轮替或减少进食频率,尽量少吃,减少接触;中度过敏性食物建议忌食;重度过敏性食物应从食谱中剔除,此类食物需要经过复查过敏原,结果阴性后才可重新食用。专家强调,在过敏性疾病发作期间,应尽量避免食入各等级过敏性食物,以加快机体自身修复进程;但若引发患儿过敏的食物种类较多,全部忌口不现实,可酌情少量摄入轻度过敏性食物;同时,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情况,一旦过敏反应加重应立即停止食入过敏性食物,并及时就医。
专家告诫,在确定儿童患有过敏性疾病后,预防过敏再度发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过敏原并杜绝反复接触。过敏性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医生利用药物能够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但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切断过敏原是防范过敏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患儿、家长与医生相互配合,方可收获良效。
□本报记者张金贵/辑
本文来源:侨乡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