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非常娇嫩,皮肤也比较敏感,新生儿时期的宝宝经常会遇到很多皮肤问题,让新手妈妈非常担心。今天,我们就整理一下新生儿时期小宝贝经常遇到的皮肤问题,为你解答新生儿皮疹的那些事儿。
一、新生儿粟粒疹
常见于出生婴儿,如针尖般大小的白色或黄色小丘疹,单触摸时感觉较扁平,是宝宝一出生自带的。小疹子常出现在新生的鼻子尖上、鼻子两侧、脸颊处额头上等。粟粒疹是因为婴儿的皮脂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由阻塞的皮脂腺引起的。通常于出生后2~3周便会自然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及护理,无须挤压和涂抹任何药膏。
二、新生儿乳痂
乳痂作为脂溢性皮炎的一种,即油脂分泌过多,主要由于新生儿皮脂腺功能旺盛,皮肤分泌物堆积所致,病因不明,可能与母体雄激素的影响有关,严重者表面糜烂、渗液、结痂或继发感染。脂溢性皮炎好发于肥胖的新生儿,常发于皮脂腺及汗腺丰富的部位,特别在头皮、额缘、眉间、鼻翼凹、耳后、趾骨和会阴等处出现淡红色斑疹,一般无明显炎症,仅在局部堆积厚薄不等的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性痂盖或或鳞屑。宝宝出生的2~10周易发生,应对方法也相对简单:勤洗头,但动作要轻柔;严重者伴有感染,予以抗生素软膏外用(具体用药要咨询当地新生儿科医生)。
三、新生儿红斑
在临床中新生儿红斑也叫新生儿毒性红斑,新生儿红斑属于一次性发疹性皮肤病,在新生儿的发病率中占40~70%[1]。新生儿红斑多发于出生后的4d之内,即一些针尖大小,呈白色或黄色的丘疹,周围有一片红斑包围着,除了掌跖之外新生儿全身都可发病[2]。无需特殊治疗,一周左右便可自行消退。
四、新生儿痤疮
大约有20%的新生儿会出现痤疮,平均发病年龄为3周龄。临床表现为炎症性丘疹和脓疱,无粉刺样皮损。皮损常累及面部,以面颊部为主,时有见于头皮。目前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也是受到了妈妈激素影响导致的。症状较轻的宝宝不需要治疗,常在4个月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遗留瘢痕;皮损严重的宝宝治疗原则是消炎、预防瘢痕的形成。新生儿痤疮不宜用母乳擦洗皮肤,也不要用手去挤压患部,更不要涂抹激素类软膏。产妇在哺乳期,要注意膳食平衡,少吃甜食、高脂肪及辛辣食物。
五、新生儿脂肪粒
新生儿脂肪粒是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是有关的,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脂肪粒约针尖大小,看起来像一个小白芝麻,一般在脸上多见,也可能出现在宝宝身上的各个部位。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这种脂肪粒就会逐渐消失,一般来说1~2月就会消失;但有的宝宝可能脸上会经常出现消失了又长出来的现象,不用过于担心,这并不会对宝宝造成什么损伤。宝宝脸上长了脂肪粒千万不要用手或者用针去刺激,脂肪粒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但如果刺激的话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
六、新生儿尿布疹
尿布疹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婴儿尿布更换不及时或者尿布未清洗干净,在长时间接触不洁尿布后新生儿皮肤出现局部红肿[3],有时伴有红斑或丘疹,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还会出现糜烂渗液引起局部皮肤感染,给新生儿带来痛苦,并且影响患儿身体健康[4]。对于尿布疹患儿,由于自身无法表达,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干燥,若局部皮肤发红有渗液,可以用护臀油保护皮肤黏膜,护理时更加注意细节。
七、新生儿黄疸
十个宝宝九个黄,新生儿黄疸实在太常见了,主要和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黄疸指的是初生婴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致使血清胆红素持续上升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以皮肤、巩膜以及粘膜黄疸为主,黄疸共分成为病理性与生理性黄疸两类,一般早产儿的黄疸产生率远比足月儿高。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在新生儿出生2~3天后出现,一周后逐渐消退,两周一般就会完全消退,并不会对新生婴儿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病理性黄疸会有较长时间不退情况的出现,有些还会有持续加重以及加深情况的产生,使宝宝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及产妇出院前每日通常都会进行新生儿黄疸测试,从而及时发现、诊断,降低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提高生存质量。所以有关新生儿黄疸的问题,我们家长只要细心观察小宝贝皮肤黄染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如果发现皮肤黄染情况反复加重,医院测量一下黄疸指标,若小宝贝皮肤黄染渐渐减轻、消退,就可以了。
八、新生儿湿疹
湿疹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性皮肤病,也可称之为过敏性皮肤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反复等特点。是新生儿常见炎症性皮肤疾病,以红斑、水疱、丘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皮疹及渗出倾向,且湿疹皮损部常伴瘙痒难耐症状[5];加之宝宝常会挠抓皮损部位造成皮肤溃烂、结痂,严重将出现营养不良、腹泻等,严重影响健康[6]。新生儿湿疹发病机制复杂,通常是由于日常饮食或接触物质造成的不耐受或过敏所致[7].而发病后一旦遇热、遇湿均会加剧新生儿湿疹的临床症状。
根据症状表现,婴儿湿疹可分为以下3种:
1、脂溢型
多见于1~3个月宝宝。宝宝前额、颊部和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可有较厚的黄色液痂。严重时,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
2、渗出型
多见于1~3个月宝宝。宝宝前额、颊部和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可有较厚的黄色液痂。严重时,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
3、干燥型
多见于6月~1岁婴儿。皮损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鳞屑及结痂,常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侧伸面。
应对方案:
1.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洗澡水温不能过高,尽量少用化学洗浴用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痂皮较厚者,宜先用消毒麻油湿润,再擦掉痂皮,切勿硬性剥除。
2.尽量避免搔抓和摩擦,衣着宜宽松,不宜太厚,穿棉质衣物,避免接触毛织、化纤衣物。
3.母乳喂养者,母亲不宜食辛辣、燥热、鱼腥、牛羊肉等发物食品,勿吃容易引发湿疹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宝宝忌添加虾、蟹、鱼等易过敏食物。
4.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湿疹。
以上是关于“新生儿时期宝宝常见的各种皮肤问题”的一些解析,不知道宝妈们有没有get到呢?宝妈们在带宝宝的同时让我们每天学习一点点,跟着我们的小宝贝一起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刘慧焕,李焕平,郭果香,等.新生儿中毒性红斑的发病率和相关发病因素调查.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10(3):.
[2]谢超宇,郭羽,赵丽亚,等.新生儿毒性红斑预防与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1(3):-.
[3]陈晓洁,张贵瑾.松花粉在新生儿护理上的应用效果[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35(4):60-62.
[4]刘旭明.复方黄柏液治疗新生儿臀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3(4):-.
[5]冯荣光,窦蕊,王红云,等.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脐血NK细胞与婴儿早期过敏性皮疹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38(6):-.
[6]薛锋,王立新.产后母婴早接触、早吸吮对产妇初乳分泌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31(2):-.
[7]江中红,江玉娥,林奇惠,等.外用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法联合夫西地酸治疗婴儿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7(3):-.
撰稿:扬州医院侯玮玮
秉承专业性、权威性、科学性的理念,传递最全面的育儿知识
扫描或者长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