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是21世纪三大重点疾病之一,在过去三十年内,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增长,从几乎不为人知到几乎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都有过敏经历,过敏这个词忽然就变得家喻户晓。鼻炎、哮喘、荨麻疹、特异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虫咬过敏、食物/药物过敏等等等等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对于过敏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关于过敏的认知却存在很多的误区,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对过敏的错误认识,也是我们接下来的文章里将要慢慢给大家梳理的。
误区之一:过敏是免疫力增强的表现。
从来也没有一篇关于过敏人群对病毒或细菌的抵抗力高于常人的学术报道。我们看到的是,在流感盛行的时候,过敏人群的发病率一点也不比常人低。因此,过敏实际上是一种病理性免疫紊乱,以亢进的症状为表现,而非真正的免疫力增强。
生病只有免疫力下降,没有增强的可能
误区之二:花粉、柳絮、粉尘等只要与鼻腔、眼结膜、气管接触就可以诱发过敏
事实上我们说的过敏原都涉及到免疫反应,很多梧桐、柳絮、粉尘、花卉的大颗粒花粉吸入鼻腔都可以直接刺激鼻黏膜引起症状,但不一定是真正的过敏反应。真正的过敏反应是小颗粒的花粉过敏原、粉尘里的尘螨接触人体黏膜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过敏抗体IgE,后者再激活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后释放过敏介质--组胺、慢反应物质,引起靶器官如眼结膜、呼吸道粘膜、皮肤的症状。
美丽的柳絮也经常带来困扰
花粉的过敏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敏抗体
误区之三:抗过敏药物立竿见影,犯病时用一下就行了
老百姓口中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物,组胺是过敏发作时血里的炎症介质,和流鼻涕、喷嚏、皮肤瘙痒关系最大。一般用在过敏发作时效果显著,应用后症状很快就消失。但只是对症处理,对于疾病的进展是没有任何阻挡作用的。所以,总是有很多病人主诉以前用药效果还好,后来用药就越来越不灵了,这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根本上控制疾病的进展。很多患者荨麻疹,觉得没有用药之前还好,用了药后反而更厉害了,很担心是药物引起的。这其实也不是药物的副作用,而是疾病仍然在进展。
抗过敏药物大多立竿见影,但只是对症治疗
误区之四:过敏是治不好的
很多鼻炎病人反复就诊,已经经验很足,每每自我开导,反正是治不好的,不理会就是了,甚至很多医生也这样觉得,鼻炎、荨麻疹反正死也死不了,治也治不好。过去对过敏的认识少,治疗手段也缺失。然而随着对过敏机制、过敏体质的了解越来越多,过敏已不再是不治之症。针对过敏抗体IgE的奥马珠单抗,为重症哮喘、荨麻疹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脱敏治疗、益生菌肠道免疫功能的调整、中药体质的调整这些都为根治过敏带来了希望。
脱敏治疗
误区之五:过敏会传染
经常有病人一家好几个人过敏,总是忧心忡忡,过敏会不会传染的。尤其是老人带孩子的,一旦诊断过敏,更是担心不已。事实上,传染往往是细菌、病毒等有毒力的致病原从这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而过敏原空气里都有,只有有过敏体质的人才会在反复接触后产生过敏反应。这个属于每个人的免疫系统是没法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所以过敏是无须担心传染的。但是过敏体质是可以遗传的。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报道,当父母都有过敏体质时,其子女可以有70%获得过敏体质;单纯母亲是过敏体质,其子女有50%的遗传机会;单纯父亲是过敏体质,其子女有30%的遗传机会;但也有过敏体质出现在兄弟、姐妹、祖父母、叔伯父母、表兄妹范围之内。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一家子有好几个过敏的现象。
误区之六:过敏疾病不过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
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是非常危险的。医学统计表明,很大一部分病人未经积极治疗会并发过敏性鼻炎、渗出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积极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该病已提出“预防性治疗”的主导思想,也就是说,以预防为主,防止发作。否则,一则原发部位可能越来越重直至无法治疗,二则,可能会有新的过敏症发生。
规范治疗才能真正改变疾病的进展
以上是常见的对过敏的一些最常见的误区,未来我们会就此展开更多的讲解,希望能帮助大家对过敏有着更多的认识,有信心坚持规范的治疗,从而真正摆脱过敏,不再受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特异性皮炎等疾病的困扰。
文章转载于:今日头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