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虫咬性皮炎

第七节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其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人体皮肤被昆虫叮咬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有毒毛刺,邪毒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或禀性不耐,过敏而成本病。

本病多见于昆虫孽生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小儿及青少年多见。

皮损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常可见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由于搔抓而水疱破裂,引起糜烂,有的可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臖核肿大。

自觉奇痒,灼热红肿或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

因虫类不同,其皮损表现也有差异。

1.蠓虫皮炎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2.螨虫皮炎粟米到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块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或因搔抓而有抓痕和血痂。

3.隐翅虫线状皮炎皮损多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4.桑毛虫皮炎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5.松毛虫皮炎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伴有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化脓。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6.蜂螫皮炎伤处有烧灼感,或显著的痛痒感。如被群蜂同时螫伤,可产生大面积的肿胀。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晕厥。

本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清热解毒止痒为主要治法。外治是关键。

1.辨证论治

(1)内治本病外治为主,轻者外治可愈,重者内、外合治。

热毒蕴结证

证候: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局部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主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或内服蛇药片。

(2)外治

①初起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用1%薄荷三黄洗剂(即三黄洗剂加薄荷脑1克)外搽。

②生于毛发处者,剃毛后外搽50%百部酊杀虫止痒。

③感染邪毒,水疱破后糜烂红肿者,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再用青黛散油剂涂搽;或外用颠倒散洗剂外搽。

④松毛虫、桑毛虫皮炎可用橡皮膏粘去毛刺,外涂5%碘酒。

⑤蜂螫皮炎,先拔去毒刺,火罐吸出毒汁,消毒后外用紫金锭磨水涂。

2.其他疗法

(1)外涂1%~2%薄荷或炉甘石洗剂或多或5%樟脑乙醇外涂止痒。隐翅虫皮炎外用肥皂水或1:5~1:8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再涂1:10聚维酮碘溶液。虱病可用1%γ-666霜。

(2)内服可选抗组织胺药物。

1.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消灭害虫。

2.衣服、被褥应勤洗勤晒,防虫藏身。

3.儿童户外玩耍,要涂防虫叮咬药物。

4.发病期间忌海鲜鱼腥发物,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鍖婚櫌涓撲笟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鐨勫尰闄㈡槸鍝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rn.com/pyzl/29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