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病害防治如何用药最强攻略来了

台风虽然过去

但不要以为万事大吉

疫病、虫害、食物药品变质腐败……

不容忽视

掌握这些知识

平安度过

水灾后的恢复期

水灾过后哪些疾病容易发生?

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菌痢可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常引起暴发;也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治疗药物: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因进食被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起,常为全家或群体发病。

起病徐缓,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5天后高热,持续1~2周以上,继而面色苍白,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治疗药物: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氯霉素等。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其临床表现,腹泻为稀便、水样便、脓血便等,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

治疗药物:针对不同病原选用抗生素。

病毒性腹泻

引起人类腹泻的病毒有很多种,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轮状病毒(B组)腹泻,又名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潜伏期约52小时,病程为2.5~6天,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是鼠类的体液和粪便,经空气、食物、水、虫类叮咬等方式感染人类。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多发生于夏秋汛期的抗洪救灾和田间作业人员中。南方,鼠是主要传染源;北方,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7~14天,短者3~4天,长者可达28天。钩体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

治疗药物: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强力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

流行性乙脑

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为有蚊虫叮咬史,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就会发病。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

治疗药物:间日疟可以选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八日方案进行治疗。恶性疟可以选用青蒿素类复方进行治疗。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经钉螺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畏寒、发热、多汗、肝肿大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特征,常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腹胀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腹水和肝功能损害。

人们在水灾期间不注意保护,接触了含有尾蚴的疫水,可造成血吸虫病的急性感染。

治疗药物:吡喹酮、蒿甲醚、青蒿琥酯。

皮炎

水灾发生后,尤其是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炎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指人体四肢由昆虫叮咬、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性感染。水灾期间发生的皮炎,除因抗洪抢险、打捞抢收庄稼引起的浸渍糜烂型皮炎、蚊蜢叮咬后搔抓引起继发性皮肤感染外,多为动物尾蚴皮炎。

预防措施:下水工作前可在脚部、小腿等处涂擦凡士林、皮避敌、防蚴笔等防护用品。下水工作期间,在可能的情况下,每隔1~2小时安排一次离水休息,起水后擦干双脚,有阳光时将双脚在日光下曝晒片刻。劳动完毕后,用清水洗净双脚后穿干的鞋袜。

水灾后药品安全保障

正确选用药品、医疗器械。洪灾期间,受灾地区消费者在购买各类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时应注意观察产品外包装和产品是否破损和整洁干净,以判断是否被雨水淋湿、浸泡;要注意所购买的药品、医疗器械的有效使用期限;购买中药饮片的消费者应注意中药饮片是否生虫霉变,以防止误用存在受潮霉变和被雨水淋湿、浸泡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来源:健康中国头条)

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普及药械知识传递监管动态服务社会大众保障用药安全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dnrn.com/pyzz/133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