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年6月21日星期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饮食宜多吃“苦”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脾胃功能差,食欲不振,多吃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如苦瓜、芹菜、芦笋、苦荞麦等。
此外,夏季出汗多,体内水分流失快,影响全身供血,造成头痛、乏累,应及时补充水分,温开水、淡盐水、绿豆汤为宜。夏季炎热,容易使人心烦气躁,要注意调整情绪,保持神清气和、心胸开阔、精神饱满、心情豁朗,做到“心静自然凉”。
温馨提示:食物的温热、寒凉等天然属性要与摄食者的体质状况保持一致,才能起到保健作用。体质寒凉的人,不建议经常饮用绿豆汤,否则会加重症状。绿豆汤也不宜喝冰镇的,否则会造成脾胃失调和腹泻。
起居宜晚睡早起加午休
古人对于夏季的养生是很有讲究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适量运动,以少许出汗为宜;注意祛湿,空调不要开太低,防止湿邪入侵。
此外,天气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每天最好养成午睡习惯,但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只要合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因为温水洗澡可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预防虫咬性皮炎
夏季是蚊虫活动与繁殖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虫咬性皮炎高发的季节,尤其是儿童,对叮咬反应较为强烈,通常表现为大片肿胀的红斑。因此应十分重视虫咬性皮炎的防治。
而预防虫咬性皮炎应注意室内卫生,放置蚊帐、蚊香驱蚊。室外活动时应做好防护,穿长袖衣服,适当喷洒驱蚊露。一旦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叮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加重。
夏至前后半月最宜节气灸
节气灸是古人根据“天时”,有选择地艾灸不同穴位,预防该时节好发的疾病的方法。夏至阳气盛,人体阳气浮越,可在这前后15天进行节气灸,针对痼疾,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腹泻等,可有效地扶阳祛寒、祛除根因。
艾灸取穴:关元穴、阳池穴、少府穴、神门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少府穴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注意:以上穴位,建议1天艾灸1次,每穴灸30~40分钟。
备注:“节气灸”适应病症,主要对呼吸系统疾病和脾胃病有很好的效果。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因为此时节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脾胃病如胃痛、腹痛、腹泻、腹胀等,这是因为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
——感谢您的转发,让更多的家庭更懂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