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时节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宝宝此时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营养、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上海医院儿保科教授介绍说,如果宝宝在刚入秋的时候保养得当,将会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秋天。
起居篇
衣着——穿衣跟着气温走
入秋后,气温难以预料,而宝宝对气温的敏感度比大人要高很多。因此,宝宝穿衣服要跟着气温走,不能跟着老人走。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较多,加上天性好动,运动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产热减少,往往会穿较多的衣物。以老人的感受来衡量宝宝的冷暖是不恰当的,应该根据天气和宝宝的活动情况,灵活机动地给宝宝穿脱衣物。
中国传统的养生观认为“春捂秋冻”:秋季以后,让身体适当“冻一冻”,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但现在,通过天气预报就可以知道气温的变化,家长可以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这样更科学。不必刻意地让宝宝“冻”,以免着凉感冒。
外出时一定要带上外套和长裤,即使是短途,也要给宝宝做好防风保暖的工作。宝宝运动或活动时,要比平时穿得少,要穿吸汗、透气好、宽松的适合运动的衣服。
活动——加强意外伤害的预防意识
秋天可以带宝宝到郊外游玩,鼓励宝宝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2~3岁的幼儿可以选择跳绳、扔皮球、捉迷藏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父母和宝宝之间的感情,又能锻炼宝宝的群体交往能力。
宝宝的好奇心强,自我活动的控制能力差,又不知危险,家长在宝宝活动的时候要暗中加以保护,增强预防意外伤害的意识。
睡眠——适当延长时间有利于长个子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和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相同,从初夏到早秋的这一段时间,是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小儿长个子最快的季节。除了给宝宝补充足量的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外,还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这是因为,个子的增长离不开生长激素的作用,而生长激素是在睡眠时分泌的。个子矮的宝宝,这个阶段不妨多睡一些时间,有利于身高的增长。
饮食篇
营养均衡,适当增加饮食量
天气凉爽以后,宝宝的食欲也开始逐渐旺盛起来,家长要抓紧这个时间段,将夏季丢失的体重补回来。利用宝宝胃口增长的时机,适当增加饮食量;不可养成挑食的习惯,应引导宝宝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在宝宝的生长发育阶段,尤其要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多吃鱼、虾、瘦肉、蛋、豆制品等。
合理吃水果
秋季很多水果上市,家长不可因为水果营养丰富而纵容宝宝无限量地吃水果,影响主食的摄入,导致营养不均衡。
以下水果在食用时需注意——
甘蔗
甘蔗有些部分出现红色以后,就不能吃了,因为出现红色就代表已有霉菌感染,食用后可导致神经中毒,尤其是小儿,会有抽筋的表现。
柿子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如过量食用会在胃中结成块状,形成胃石,可引起剧烈腹痛。
荸荠
荸荠是水生植物,易携带寄生虫,食用时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削皮或煮熟了吃,以免感染姜片虫。
枣
枣核是导致小儿卡喉的常见物,给宝宝吃枣时一定要预先去掉枣核,以免发生意外。
橘子
多吃橘子皮肤会发黄(尤其是小儿),但眼睛巩膜不黄,可以与黄疸区别,这是高胡萝卜素血症的表现,只要暂停吃橘子一段时间,皮肤发黄可自行褪去。
防病篇
初秋气候还处于变化无常的阶段,遇到“秋老虎”又会像盛夏般炎热,早晚的温差也很大,是一个容易生病的季节。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想解大便又解不出的感觉)、脓血样大便,伴有发热。中毒型菌痢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抽搐、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
预防措施:预防的关键是防止“病从口入”。应注意饮食卫生、积极灭蝇、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要培养宝宝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类蔬菜瓜果、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等卫生习惯。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通常起病急,发热常在38℃~39℃,发病初期常伴有呕吐、腹痛的症状,大便次数增多,甚至一天几十次,为水样或蛋花样,大一点的小儿可感觉到解大便时呈喷射状。一般粪便没有特殊腥臭味,也没有黏液脓血。由于频繁的腹泻以及呕吐、食欲不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
预防措施:秋季腹泻是通过粪便传染的,预防的方法同细菌性痢疾。
感冒
秋季,一天之中温差较大,往往是早晚凉爽,中午闷热,如果不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会造成凉热不均,易患感冒。
预防措施:主要是注意天气冷暖变化,穿衣要根据气温加减,既要注意保暖,又要避免因过热出汗而着凉感冒。同时应结合宝宝活动量的大小,及时适当地增减衣服。平时还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过敏性疾病
秋天空气中的花粉较多,过敏体质的小儿容易诱发过敏性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预防措施:尽量让宝宝避免与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接触。频医院做相关的抗原检测,测知过敏原后采取有效措施。
鼻出血
秋天气候干燥,小儿的鼻腔黏膜薄嫩,浅表血管丰富,容易因干裂或挖鼻孔而导致鼻出血。
预防措施:多给宝宝吃一些梨、藕等有润燥功效的蔬果,还可以在鼻腔内壁涂抹一些金霉素、红霉素软膏,保持局部黏膜润滑,防止干裂出血。
虫咬性皮炎
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皮肤的不同反应。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的周围。
预防措施: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开蚊虫聚集的地方;外出旅游或在接近草木的地方游玩时,尽量减少暴露部位,穿长衫长裤,必要时扎住裤管;涂抹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膏、药水。
回复或数字,可以进行其他自助查询。
武汉巧虎——您的身边的育儿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