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又名脂溢性湿疹,好发于头皮、颜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域,成人和新生儿多见,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本病属中医“面游风”、“白屑风”范畴,主要为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病机为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则气机升降不利;而中焦升降不利,上则肺气失宣降,水道不畅,下则膀胱开合不利,旁则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因而体内湿热内壅,热邪不得疏泄,蕴积化火则煎油外出,水湿不下达膀胱,则上升浮油外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腥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
德懿堂李志忠院长认为脂溢性皮炎与肺、脾胃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以此为辨证原则,收效甚著,现对病因病机及治疗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1.1本病与肺的关系:脂溢性皮炎的发病部位在皮肤,肺在体合皮毛,故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肺脏关系密切。肺为娇脏,易感外邪,滞留肌肤,郁久化热,而发为本病。”肺热日久耗伤气阴,肺气虚不御外,复感风热侵袭,卫表不固,风热之邪留滞肌腠,日久化燥,耗伤阴血,形成干性脂溢性皮炎,表现为淡红色斑片,片状白色糠秕样鳞屑堆叠等,临床多辨证为风热血燥证。
1.2本病与脾胃的关系:《内经》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皮肤容润光泽,若夜寝过迟、过食辛辣等因素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内生湿热,熏蒸肌肤,日久而生为潮红斑片、油腻性痂屑,甚则糜烂流滋等湿性脂溢性皮炎的表现。
二、治疗验方
1.山楂、陈皮、甘草:水煎服。
2.野菊牛蒡子汤:野菊花、生地黄、赤石脂、牛蒡子、荆芥、防风、牡丹皮、薏苡仁、白矾、甘草。水煎服。用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3.加味清胃散:黄连、黄芩、当归、连翘、蒲公英、知母、牡丹皮、生地黄、白芷、生石膏、甘草。水煎服。用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4.当归饮加减:当归、生地黄、首乌、威灵仙、白蒺藜、川芎、赤芍、白芍、牡丹皮、花粉。水煎服。适于风热血燥型。(以上验方仅供参考)
三、案例分享
四、预防措施
1、要做好皮肤清洁。要勤洗头勤洗澡,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尤其是皮肤油脂分泌比较多的朋友在平时一定要注意皮肤的清洁。
2、要合理的使用化妆品。在平时要少用或者不用化妆品。在使用化妆品后一定要彻底清理面部,保正清洗干净。
3、饮食方面要清淡。在平时的饮食,要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些含有维生素高的食物来增强抵抗力。
4、保证每天的睡眠充足。足够的睡眠可以让人保持充沛的精神,就不容易出现疾病。而经常精神状态差会让人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脂溢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