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皮炎(diaperdermatitis)发生在婴儿肛门周围及臀部等尿布遮盖部位,属于接触性皮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是大小便浸湿的尿布未及时更换,尿中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而产生氨,刺激皮肤使其发炎。粪便中的酶类如蛋白酶和脂酶可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pH升高,也可引起尿布皮炎发生。
二、临床表现
皮损见于接触尿布的部位,如臀部隆突处、外阴部、下腹部及腹股沟内侧。皮损开始为轻度潮红、肿胀,逐渐出现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边界清楚。可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出现脓疱或溃疡。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使用尿布区域发生皮损及有不洁尿布接触史、皮损部位和表现可进行诊断,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擦烂红斑皮损局限于尿布覆盖部位,多见于夏季。
2.皮肤念珠菌病往往可见口腔鹅口疮,损害不仅局限于尿布覆盖部位,皮损处取材检查可见菌丝和孢子。
四、防治
1.勤换尿布,每日用清水清洗臀部、外阴及周围皮肤,保持干燥。大便后用清水冲洗肛门及周围皮肤。
2.尿布应用清水漂洗干净,尿布不使用塑料布包扎于外部。
3.如出现细菌或真菌感染,应外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
4.轻度仅有红斑者可保持干燥,炎症明显糜烂者可用氧化锌软膏。
5.当皮肤出现红斑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1日多次。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