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可持续到成年期。国内外临床指南均指出,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异性皮炎的一线药。
然而,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炎症和脱屑皮损区的吸收程度高于正常皮肤,相比于成人皮肤也更易于透过婴儿纤薄的角质层皮肤。同时,由于儿童皮肤薄,代谢及排泄功能差,大面积长期应用容易全身吸收产生系统不良反应。
因此,临床医生在给儿童患者开具外用性激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尽量使用中弱激素
对于儿童应尽量选用中弱效激素,或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乳膏。当使用持续时间短时,在儿童中使用弱效外用糖皮质激素通常是安全的。
12岁以下的儿童通常不应使用强效或超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但对特应性皮炎严重、肥厚的皮损可短期使用中、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1~2周,当皮损好转后再换用稍弱的制剂。在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强效制剂,尽快控制其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强效激素不涂面部
对儿童来说,为了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应用于非面部/非间擦部位的严重皮肤病,不能应用于脸部、皮肤皱褶部位,或者其他皮肤较薄的高渗透部位(如会阴等生殖器部位、腋窝等)。临床实践表明,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对手掌和足底尤其有用,主要因为手掌和足底有较厚角质层,往往会抵抗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渗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治疗时间应区别对待
面部、皮肤皱褶部位和生殖器的皮肤病激素治疗周期应较短(1~2周),因为这些部位最易发生皮质类固醇引起的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痤疮样疹。在高渗透部位使用药物也会增加全身的吸收,这是限制这些部位治疗持续时间的另一个原因。中效激素适合轻中度皮损,但12岁以下儿童连续使用尽量不超过两周。也有研究表明,对于大面积皮肤的长期治疗,弱效激素的间歇治疗可能优于持续治疗。
自年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TC)——氢化可的松被首次应用以来,这种药物使皮肤病特别是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目前TC是皮肤科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具有抗炎、缩血管、抗增殖和免疫抑制等特性。TC可用于治疗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白癜风、银屑病等多种皮肤疾病,其应用范围广泛,常常被公众视为灵丹妙药而滥用(图1),甚至还被不法商家添加到护肤品中,长期应用可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和全身不良反应。
图1国外琳琅满目的非处方TC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激素依赖性皮炎:
诱因
长期反复不当外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根本原因。常见诱因如下:
①适应症不当:一些皮肤病应慎用激素,如痤疮、酒渣鼻、皮肤癣菌感染、黄褐斑等;
②用药部位不当:面部及婴幼儿皮肤的固有厚度决定了激素在该部位及该人群皮肤中的高渗透性,因此应慎用中、强效激素;
③外用时间过长:强效激素使用超过20天,低、中效激素使用超过2个月;
④长期使用含激素的护肤品。
临床表现
激素依赖性皮炎最常见的部位是面部。患者自觉症状包括皮肤灼热、刺痛、瘙痒和紧绷感,其中前二者为最常见症状(65.5%)。激素依赖性皮炎常见有红斑水肿型或丘疹脓疱型,此外皮肤还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萎缩、色素沉着或脱失[1]。严重者伴有激素依赖现象,即停用激素治疗后皮损反复或加重(反跳现象),再次使用后症状缓解。
外用药物选择
糖皮质激素递减法:病程长、停药后反应剧烈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递减法,至停用;病程及用药时间较短,停药后反跳较轻者,可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糖皮质激素替代法:钙调神经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非甾体类制剂如丁苯羟酸乳膏、乙氧苯柳胺乳膏、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伴痤疮样皮炎者: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后,加用5%硫磺乳剂、过氧苯甲酰凝胶、甲硝唑乳剂等。
伴色素沉着者: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后,加用3%氢醌、熊果苷、壬二酸等脱色剂。
系统用药选择
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
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甘草酸制剂等。
伴痤疮样皮炎可加服米诺环素、四环素、替硝唑、维胺酯等。
伴色素沉着可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等。
中成药
润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适用于风热蕴肤证、血虚风燥证。不良反应为腹胀、腹泻、皮疹、肝损伤等。
栀子金花丸: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风热蕴肤证、毒热蕴结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纳差、皮疹等。
火把花根片: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适用于各证。不良反应为胃痛、腹胀、腹泻、食欲减退、便秘、肝功损伤、肾功损伤、口腔溃疡、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精子活力降低减少、月经紊乱、皮疹等。
雷公藤多苷片:祛风解毒、除湿消肿。适用于各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腹泻、便秘、口腔溃疡、皮疹、肝功损伤、肾功损伤、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减少等。
丹参酮:伴痤疮样皮炎可加服。
注:可联合抗组胺药物,复方甘草酸苷或复方甘草酸单胺等制剂以增强疗效。
皮炎问题咨询客服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