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皮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猪葡萄球菌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猪葡萄球菌性皮炎或仔猪油皮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1、病原
猪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常寄居于皮肤、黏膜上,当动物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或皮肤、黏膜破损时,病菌便乘虚而入。
葡萄球菌可以产生毒素。引起仔猪皮肤油脂样渗出、形成皮痂并脱落,严重时导致脱水和死亡等临床症状。
葡萄球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脓汁或血液中可以存活2月~3月,80℃条件下30min才能杀灭,但煮沸可迅速使其死亡。葡萄球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剂均可杀灭。对磺胺类、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较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2、流行特点
2.1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2.2哺乳仔猪特别是4~10日龄的仔猪多发。
2.3发病情况:仔猪出生后第2天就发病,24~48小时波及全身并见全窝或数窝,呈现暴发性流行。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约为70%左右。如有其他疫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死亡率还会增高。保育猪也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为20%左右,死亡率较低;成年猪一般呈散发,感染率可达30%,发病轻微不会发生死亡。
2.4本病的发生与猪只体表是否有外伤等密切相关。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饲养,密度过大、猪舍空气、饲料及饮水污染卫生条件、极差等环境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3、症状特征
潜伏期为4~6天。
病猪被毛处皮肤出现红斑,并发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水疱,水疱破裂后,渗出清亮的桨液或黏液。常于发病后24~48小时蔓延至全身。病仔猪不吃乳、不食、体温升高,脱水、消瘦,3~5天内死亡。大猪发病多呈局限性病灶,病变轻微,常无全身症状。
3病理变化
死亡仔猪尸体消瘦,皮肤增厚,严重脱水,剥除皮肤痂皮可见暗红色创面。眼睑水肿,淋巴结肿大或水肿、肾的髓质切面中可见尿酸盐结晶,出现肾炎症候。输尿管肿大,肾囊肿。其他内脏多无明显病变。若继发感染时病变较为复杂
4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特征及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必要时才进行实验室诊断。
5防治措施
5.1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特别是仔猪出生、断奶时的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以增强抵抗力。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对猪体、圈舍、场地定期彻底消毒,杀灭病源。
5.1.2 预防接种
免疫预防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自制灭活菌苗预防是最好的办法。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猪分离葡萄球菌培养制成灭活苗免疫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可能是惟一的保护性抗原,所以提取猪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脱落毒素进行灭活,制成灭活苗免疫,其产生的抗体能有效中和表皮脱落毒素对皮肤的侵害,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规模化猪场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5.2治疗
该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抗病毒感染等措施都有良好的效果。葡萄球菌经常能产生耐药性,所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指导给药。对其有效的药物有联合使用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磺胺或林可霉素、壮观霉素等。
5.2.1治疗方案
板兰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加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重5毫克),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
金根注射液(金银花、板兰根),每头哺仔猪4毫升,加蒽诺沙星(每千克体重2.5毫),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
使用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庆大霉、氟苯尼考等药物配合鱼腥草注射液实施治疗,也有良好的疗效。
皮肤上的病灶可先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涂擦干净后再用碘伏喷洒,每日1次;或者冲洗后涂于水杨酸软膏或磺胺软膏,每日1次。
在实施上述治疗方案时,要配合使用口服补盐液与葡萄糖水加排疫肽(含有5种高免球蛋白)混合口服,每日上下午各1次,连用3天。防止仔猪脱水,调节体内水盐平衡,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可明显的降低其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