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副肿瘤性皮肤病(Cutneousparaneoplasticsyndrome)指的是远处癌症所继发的皮肤病(通常是特异性的)。有两个基本的标准:(1)皮肤病必须在恶性肿瘤发生后才能发生,即使有些肿瘤可能为无症状和隐匿性;(2)皮肤病与恶性肿瘤遵循平行的过程,即完全切除肿瘤使皮肤病消失而肿瘤复发则导致皮肤病复发。
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病(又称Bazex综合征)就是一种经典的副肿瘤性皮肤病,我们通过一则病例学习一下。
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主诉手足耳廓皮疹1月余。现病史:约5周前无明显诱因手足及耳廓出现皮疹,未曾诊疗。个人史:吸烟数年,近4个月体重下降6公斤。
体格检查:双耳廓可见暗红斑疹伴少量鳞屑,双手足背皮肤暗红、角化,伴鳞屑,趾甲变形增厚。右下颌可触及直径约4cm大小淋巴结。口腔检查可见舌根不规则增生物。
图1耳廓上有暗红斑疹及鳞屑,右下颌淋巴结4*4cm;(B)所有指/趾甲变色及增厚、手足背暗红斑疹角化及鳞屑。
辅助检查:CT示:舌根肿胀,双肺小叶中心结节,右上、下叶实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右胸膜增厚。舌根部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基底细胞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副肿瘤性肢角化病,舌鳞癌淋巴、肺转移。
治疗:患者放弃治疗,20天后死于鳞癌转移的并发症。
疾病学习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病(Acrokeratosisparaneoplastica)又称Bazex综合征(Bazex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副肿瘤性皮肤病。本病由Bazex于年首次阐明,也称作Bazex综合征。
流行病学
本病罕见,发病率不详,截止年国外报道约例,国内报道不足10例,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平均年龄60岁,女性患者很少见。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种假设是皮肤与肿瘤存在某种交叉抗原,当免疫系统被激活时,皮肤发生损害。另一个假设机制为肿瘤细胞的分泌作用,如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导致皮肤过度增殖引起副肿瘤性皮肤病变。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肢体末端,尤其是鼻、耳、手、足境界不清的紫红或红褐色斑,覆以灰白色不易刮掉的角质鳞屑。
手部皮损好发于手指,局部肿胀,粗大呈紫红色,指背有粘着的角化过度性鳞屑,在指关节处形成疣状指垫,在手指掌面角化较薄红斑较明显,手掌有疣状角化过度,呈污黄色,凹凸不平。足趾皮损角化过度较手掌明显,受压部位更突出。
面部皮损似脂溢性皮炎样或红斑狼疮样。头皮或躯干部损害似银屑病。耳、鼻部也常受累,均为皮肤增厚,呈暗红色粘连的干性鳞屑。少数患者可出现小囊肿、水疱、大疱和结痂。
近57%的患者有指甲受累,表现为甲板增厚、凹陷、横沟、纵嵴、甲下角化过度或甲板毁坏及甲皱襞肿胀和压痛。Bazex等认为甲改变是该病的特异性表现,仅凭甲病变就可考虑为本病。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少数伴有瘙痒和疼痛,皮损对各种局部治疗抵抗。
本病多伴发头颈部和上消化道鳞癌,另外肺癌、皮肤、泌尿生殖道、乳腺、肝脏、口腔等亦有伴发恶性肿瘤的报告,并且皮损与癌肿的演变往往相平行。
Bolognia等回顾分析的93例患者中,63%的病例皮损较肿瘤症状或诊断提前平均11个月。91%的患者在治疗基础恶性肿瘤后皮疹明显改善,或在肿瘤持续性存在时无改善。
组织病理学
本病皮损病理为非特异性改变,表现为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或药疹等疾病相似的界面皮炎改变,如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或呈银屑病样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易于诊断,关键在于发现体内癌灶并积极治疗,如怀疑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病,应进行耳鼻喉科检查、胸部X线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沉、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肠镜和粪便隐血检测。
由于其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银屑病或湿疹。其他鉴别诊断包括:盘状红斑狼疮、冻疮样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掌跖角化病、手足癣、甲真菌病等鉴别。
治疗
治疗基础肿瘤是治愈皮肤病变的首选疗法,皮疹对各种局部治疗具有抵抗性,使用维甲酸类药物的有效性并不一致,有各案报道表明口服补骨脂素和紫外线光疗、局部水杨酸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参考文献
1.GDabas,DDe,etal.Acrokeratosisparaneoplastica(Bazexsyndrome).QJM:An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ine,,63–64
2.LowellA.Goldsmith,Fitzpatrick’sDermatologyinGeneralMedicine8[M],-
3.FranziskaR??ler,StevenGoetze,PeterElsner.Acrokeratosisparaneop-lastica(Bazexsyndrome)–asystematicreviewonriskfactors,diagno-sis,prognosisandmanagement[J].DOI:10./jdv.
4.Bolognia,J.L.,Y.P.Brewer,andD.L.Cooper,Bazexsyndrome(acrokerat-osisparaneoplastica).Ananalyticreview[J].Medicine(Baltimore),.70(4):-
5.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阅读:精彩病例:不治而愈的皮肤黏蛋白病
编辑|琴琴、费肥肥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