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医書纪第77篇健康推送
您已经为自己积累了77个健康知识点?
接触性皮炎并非都由过敏引起
科学预防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轻症时局部呈红斑,淡红色至鲜红色,稍有水肿,或有针尖大密集的丘疹,重症时红斑肿胀明显。
接触性皮炎的皮损特点是皮炎的形态和部位与接触物的形态和部位一致,境界非常清楚,但如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炎呈弥漫性,无一定的鲜明界限,但多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
哪些物质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很多,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类。动物毒液、昆虫分泌物、皮毛屑等。植物的叶、茎、花、果实及花粉等,如漆树、荨麻、除虫菊、银杏等。化学性物质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金属及其制品,如镍、铬;日常生活用品,如洗衣粉、肥皂、塑料、橡胶、皮革制品等;化妆品,如化妆油彩、染发水、香膏等;外用药物,如磺胺类、汞剂、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等)软膏、清凉油等;杀虫剂和除臭剂;各种化工原料,如油漆、汽油、染料等。
接触性皮炎都是过敏引起的吗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两大类。
一些原发性刺激物本身对皮肤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或毒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这种类型的接触性皮炎不是过敏性的。
另一些原发性刺激物刺激性较弱,但一定浓度、较长时间接触也可致病,如肥皂、有机溶剂等引起的皮炎。这一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接触后立即发病,无潜伏期。
接触性致敏物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只有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过敏反应性炎症。这一类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典型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其共同特点是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以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皮损通常首先发生在接触部位,以后也可播散至全身。在变应原去除后,一般在数日内痊愈,如持续接触过敏原,皮损易反复发作。
如何防治接触性皮炎
防治接触性皮炎的关键是积极寻找病因并迅速脱离接触物。如果已知对某种物质过敏,以后应尽量避免接触此类物质。
另外,不宜直接接触高浓度的药品或化学物质,慎用易致敏的外用药。当接触毒性物质或致敏物质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并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
对于尿布皮炎的患儿,家长应勤换尿布,保持婴儿外阴及臀部干燥、清洁,避免潮湿尿布长时间接触皮肤。每次换尿布时,宜用温水冲洗臀部,不宜用肥皂和湿纸巾,以免加重刺激。洗后用细软布擦干,然后涂上氧化锌油、鞣酸软膏或护臀膏。
急性期皮损红肿明显时,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的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外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或氧化锌油,无渗液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有破溃或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新霉素等);慢性期一般选用具有抗炎作用的软膏。
经上述治疗后,如皮损未控制或瘙痒严重,可口服抗组胺药和维生素C。重症泛发的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皮损控制后减量至停用糖皮质激素,并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记得收藏哦!
本文专业医学知识出自——
《名医支招·如何防治过敏》
上海市医学会
上海市医学会变态反应专科分会●组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2